南方有嘉木 快绿更怡红
——“浙星”茶叶的连续创新故事
记者 金璐/文 唐佳华/摄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一家茶厂有着许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之处。这家位于浙江的茶厂,生产出来的九成茶叶是红茶;他们带领茶农组建的合作社,从2011年一直运作到现在,已经存续了13年;他们的产品在抖音上销售,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200万元……
这些与众不同之处从何而来?我们来到浙江武义浙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改绿为红 抓住产业变革风口
“我们为什么会做红茶?因为这是茶叶产业在2012年左右出现的一个风口,我们抓住了。”“浙星”老总蓝有明说。
蓝有明进入茶叶这行时,产业整体已供大于求,价格竞争激烈。2011年他收购鲜茶叶的时候发现,市场上的福建商人在用比行情更高的价格大量抢购鲜茶叶。能负担更高的成本,意味着必然能卖出更高价格。蓝有明到福建商人的店铺去“偷师”,发现对方把鲜叶加工成了红茶,每公斤售价达到240元左右,比用同样鲜茶叶加工成的绿茶价格高了整整一倍。不少等着拿货的客商在对方店里坐着,表示红茶有多少收多少。蓝有明意识到:茶叶市场出现了新的爆款,跟上这个潮流就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说干就干,蓝有明向人学习红茶加工技术,试着把鲜茶叶加工成红茶。刚开始,他做出来的红茶品相不够好,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格。于是,他背上土特产前往福建,一家一家茶厂探访,向行家请教。终于,“浙星”做出质量上乘的红茶,来要货的客商络绎不绝。
“目前我们茶厂的产品九成是红茶,只在春天做一点精品绿茶。”蓝有明说。改绿为红,对于浙星的意义不只是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销售情况,还突破了原本的季节限制,全年都能生产和销售,茶叶也不会在第二年变陈茶贬值。
浙江产的红茶与其他红茶有什么不同?蓝有明说,他们做过对比试验,浙产红茶不太耐泡,但口感更为鲜爽。浙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等成分含量较高,这些成分在冲泡过程中能够迅速溶解于茶汤中,赋予茶汤鲜爽甘甜的口感;而且浙产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注重保持茶叶的天然风味,能够给顾客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寻根溯源
挖掘畲族饮茶文化
在“浙星”的产品包装上,印着“畲茶”字样。蓝有明说,这是用武义柳城畲族镇的畲茶文化来增加产品的文化底蕴。
蓝有明是畲族人,茶叶在畲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畲族人称茶叶为“茶米”,意即茶叶跟米饭一样重要。家里的黑陶大茶壶,出去干活时身上挂着的竹筒,里面都灌着清亮的茶水,喝一口沁人心脾。他还记得,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着几棵茶树,但并不精心修剪管理,而是任由它长得高高大大,有需要的时候架个梯子摘下来,放到做饭的锅里炒一炒、搓一搓,就成了日常的饮品。
做茶叶生意后,蓝有明走南闯北,了解到更多畲茶文化。他所在的这一支畲族人来自广东潮汕地区,迁徙到浙江的过程中经过广东潮州、福建福鼎、福建福安、丽水景宁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都融入当地的茶文化,制作出红茶、白茶、绿茶等不同的茶叶……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蓝有明在品牌解析、包装设计、宣传文案上都强调了自家产品的畲茶元素,还建起了融畲族茶歌、茶艺、茶文化、茶产品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畲族茶文化博物馆,打造“茶园+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协力同心
带动畲族群众致富
“我们企业年加工原料400多吨,签约本地茶园3000亩,签约茶农176户,大多数都是畲族人。”蓝有明说。
今年61岁的茶农蓝伟娇说,她家有5亩茶园,每年收成全都卖给浙星公司。蓝伟娇说,离柳城畲族镇最近的茶叶市场在20多公里外的松阳县城,原先她嫌远,都是在路边销售,或等客商来了再摘茶叶,直到浙星公司在本地收购,她才有了卖茶叶的稳定收入。
“车门村老百姓收入主要靠茶叶,占年收入的50%~60%。浙星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柳城畲族镇副镇长余辉说。
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族乡镇,畲族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13%左右,车门正是当地7个畲族特色村寨之一。2012年,浙星与10多户茶农签约建立了“车门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第二年,看到好处的茶农纷纷加入,合作社的规模达到了100多户,目前合作社共有176户茶农,70%都是畲族农户。
“车门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收购价格略高于市场价格,茶农每亩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合作社还有个传统,每年年底都会一起吃顿饭,浙星公司给茶农们发年货,公司当年利润情况好还会给茶农们分红。
蓝有明说,浙星建合作社的好处是,能够获得稳定的鲜茶叶供应,以及提高对于原料的品质控制力。每年浙星公司需要收购200多吨茶叶,如果零散收购费时费力,而向合作社签约的茶农收购,就能很快收上来,还能提前介入采摘环节,让茶农按照公司需求,采摘“一芽两叶”或“两芽一叶”等不同规格的茶叶,提高公司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合作社除了收购茶叶,还统一购买肥料等农资,降低老百姓的种茶成本;并统一请农业专家来指导,帮助农户种出更好的茶叶。
破局立新
试水电商直播赛道
吴卫芳是浙星公司的网络女主播。作为妈妈,吴卫芳原先总是为要不要出门打工而纠结。她和丈夫都外出,孩子就会成为留守儿童,家里的农事也顾不到。她没想到,自己能找到离家近、收入不错,还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尽管之前已经练了好多天,但刚开始播的时候,看到直播间里一会儿进来个人,一会儿又出去了,特别紧张。一次次播下来,现在不慌了,顾客问什么都能回答。有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是茶厂员工,我就邀请他们来柳城旅游。”吴卫芳说。现在她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粉丝和顾客。
像吴卫芳这样成为主播的茶农还有4人。一年前,他们登上抖音平台,开始为浙星的茶叶吆喝。最近,蓝有明联系了一家专业的网络带货培训公司,把几个人都送到深圳去培训,他自己也跟去听课。
“我们上抖音平台,第一个月就卖出200万元销售量。”蓝有明说。然而,第二个月他尝试调整了价格,销量马上就掉了下来。之后,直播销量起起伏伏,他觉得这是自己不熟悉直播的玩法导致的,因此想要好好学一学。
蓝有明说,现在的茶叶市场跟10年前比又有了很多变化,红茶的供应饱和了,礼品茶的销量下降,奶茶市场快速扩大,很多实体生意都改到了网上做。浙星也作了策略调整。在产品结构上,他们做了更多的消费级茶叶和奶茶用茶叶,又为康师傅的供应商提供茶叶原料;在销售渠道上,他们尝试了天猫、拼多多,又开始做直播。
除了摸索直播的方法,“浙星”还尝试根据网络大数据来进行生产。去年9月,蓝有明发现“桂花红茶”成为直播平台上的热词,用武义本地的桂花生产了一批桂花红茶,卖得非常好,因此他近期又在准备生产这种“季节限定”产品,打算在9月份推出。此外,他还尝试做茉莉红茶和枸杞红茶,希望能创造出年轻人喜欢的新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