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我市应在全面深刻领悟《决定》精神、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革迭代科技体制机制,为充分释放地区新质生产力提供相适应的制度保障。

一 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引,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协同,持续织密政企社创新网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的重点突破不断推动而形成的,它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支撑。从国家层面来看,要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从地方层面来看,要不断完善地区机制。

在实践中,我市积累了深厚的制度基础。抓顶层工作机制构建,“315”“336”工作体制机制成效显著,2023年在省“315”科创体系在线平台13项晾晒指标中7项指标超时序完成,科技创新强基项目数增补率达8.52%,居全省首位。制定精准考核制度,针对重大平台和标志性项目,清单化落实三年行动计划与考核激励机制;针对人才改革评价机制,坚持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注重创新主体培育提质,分对象靶向定位改革,针对工业乡镇、创新研发机构、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等不同创新主体分类施策。构建“教科人”生态,夯实产业平台、科创平台与服务平台引才育才,融入数字化技术,形成人才培育、评价、安居、乐业的全周期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一或少数创新主体,进行某个或少数层面、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是难以突破关键产业技术的。因此在构建地区科技体制机制过程中,一要注重统筹调动各方积极性,更好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一,整合与优化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二要拓展科技信息与效益的覆盖面,不断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开放扶持政策,创新利益分配模式,增强科技创新协同力、向心力;三要聚焦产业超前布局,通过前瞻性和关联性研究助力企业在产业链中精准定位,共同构建地区产业生态。

二 以浙中科创走廊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作,持续集成创新合力,形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平台基础

由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多存在路径依赖和空间粘性,因此《决定》强调“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等定位与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是帮助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区域非均衡发展路径惯性的主要手段。

以金磐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科技协同的先行探路者,制定“三独立”开发原则、“三独立”融合发展机制、“四严”措施,高效推进“三服务”助企模式,成为“全省七块飞地中发展最成熟的一块飞地”。以浙中科创走廊作为区域科技协同的实际推动者,对内打造“一廊六城”创新空间大格局,构建“1+1+N”管理机制,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一体化推进;搭建“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协同在线”平台,为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供数字化保障。对外以长三角协同创新先行地为目标,积极探索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协作机制,加速提质融入G60科创走廊,打造“多点”科创飞地,推动跨区域科创协作。

在进一步深化科创区域协作机制过程中,在推动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科创走廊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的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的良性互动模式;二是要注重发挥科创走廊完善差异化产业体系的作用,持续巩固加强“六城”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三是要注重发挥科创走廊完善协同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廊”牵引带动作用,发挥政府与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突破要素空间制约,畅通要素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 以特色产业链为落脚点,加速科技创新要素交流,持续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点是锚定形成产业新体系,积极推动要素融合。近年来我市以“十链万企”改造行动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革,制定并实施《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实施方案》,首创“云平台+小快精准产品服务”改造模式,依托产业大脑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实现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以“揭榜挂帅”“东迁西归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激发人才活力,通过出台“揭榜挂帅10条举措”,打造人才云平台,构建人才共享机制,直击产业发展之困,形成了独特引才路径。基于用工需求动态数据库、职教学生学习意向构建东西部跨区域合作招引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共育机制与职教培育发展机制,解决互通难、实操弱、成长空间小、成长难度高等问题,着重提升人员操作技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推动科创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510”平台体系,持续助力科技型企业孵化、研发团队引育;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设立“金华创新概念验证基金”,提升全市科研成果转化率,带动全域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要素融合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从工业技术革命发展史看,新技术既催生新产业也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统筹兼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本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数量与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活动,关键在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的合力,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要坚持绿色化导向,拓宽绿色技术获取渠道,组建绿色创新联盟组织,加强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科技创新没有局外者,既需要冲击国际科技前沿的塔尖区域,也需要夯实创新之基的塔基区域。金华地处浙中枢纽,具备特殊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科创基础,实践成果体现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新征程上,全市应持续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协同、区域协作与要素融合机制以适应地区生产力发展趋势,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活动,以打造浙中科创高地为目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