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发明一整套“溪水养鱼、种藕、加工粮食”水利共生系统
180多年前金华先人的智慧
江似锦
武义县郭洞村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1月联合命名的首批十二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郭洞人清朝道光年间通过创建水碓实施“养鱼、种藕、加工粮食、帮困扶贫”的创举,历经近两百年却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水利共生系统 造福一方
水碓是古人利用水力带动机械装置舂米、磨粉、榨油、捣竹制纸的生产器具。
武义县地处钱塘江上游武义江、瓯江上游宣平溪的“两源两溪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成的充沛雨水,使县域内溪流多,水碓也多。因水碓而得名的村庄就有水碓周、水碓后、水碓下等村。过去看老百姓生活的好坏,还有“进村看水碓,进户看咸菜”的谚语,可见水碓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郭洞村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水碓。村东上宅的水碓房大,可用七个水碓石臼子同时舂米,还有石磨和麻车打油装置。村西下宅的水碓房略小,有五个水碓石臼子用于舂米,另有一副磨盘用于磨粉。村东水碓可惜已毁,所幸村西水碓房及其装置保存完好,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郭洞村以何姓为主,何氏先祖在元、明时期曾出了两位“二千石”高官何渊、何贵。“二千石”的年薪,相当于现在的12万斤粮食。何氏家族因此在当时地位非常高。何氏家族家风严谨,子孙富贵善良,常为村民办实事,造福乡里。据《双泉何氏宗谱·水碓沧桑记》载:“郭洞村西水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乃我族十七世祖肃行三百九十三运富公所建。”
围绕水碓的建设,何氏家族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溪水养鱼、种藕、加工粮食”的一整套水利共生系统。
建造水碓时,乡绅何运富组织裔孙发动村民在村边溪上筑起水碓堰。抬高水位引溪水流入百米长的水渠进入一口大水塘。水塘里养鲤鱼,种莲藕。
养鱼、种藕的塘水,源源不断地引进水碓房,带动木水轮、舂棰、磨盘等装置,加工好粮食后,跌落三米深的溪滩,又重新流回到郭洞溪。
鲤鱼和莲藕
寓意礼义廉
“溪水养鱼、种藕、加工粮食”,这套水利共生系统中,鲤鱼和莲藕可以说是水碓加工粮食所带来的两个副产品,可郭洞何氏祖先和子孙却十分看重鲤鱼和莲藕。
鲤鱼为莲藕增肥,莲叶为鱼儿遮阴。水塘里的鲤鱼、莲藕是何氏子孙祭祖必上的两道供品和招待宾客制作美味佳肴所用到的新鲜食材。
上海图书馆珍藏《何氏宗谱》中的《何氏家训八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礼”位列家训第五则。鲤鱼谐音“礼遇”,施“礼”而以鲤鱼作为祭祖的供品,寄托着对子孙“鲤鱼跳龙门”的期盼。
“义”位列家训第六则。以藕作为祭祖的供品,寓意家族“藕断丝连”,同根同生,连绵不绝。
“廉”位列家训第七则。以莲作为祭祖的供品,寓意为官者“出污泥而不染”,一清二白,清正廉洁。
莲藕寓意“佳偶天成”。荷叶的“荷”谐音“何”,寓意“何姓”,又因莲藕生有许多孔眼,寓意路路通财,财源广进。
郭洞何氏祠堂祭祖,首先在武义“溪里婺州窑”出产的大瓷盘上铺张荷叶;荷叶上盛满莲藕、鲤鱼,然后摆上供桌。
将帮困扶贫
列入家规
除了一整套“溪水养鱼、种藕、加工粮食”水利共生系统,郭洞人在选用水碓管理人员时,还特意制定了一条帮困扶贫的家规。
何氏肃行一支所拥有的郭洞村西水碓房,运富公在世的时候亲手交给老实本分、学历最高、年龄最小的儿子何李葵掌管。
据《双泉何氏宗谱·水碓沧桑记》记载:清太学生何李葵“惟我先祖成规”,“极力操持之间,处事无不周详。经营刻苦之中。居心惟矢正直”。
他把水碓当作何氏家族一项帮困扶贫的事业,严格遵照祖宗遗规“由本房派下生活最困难之裔孙三四人负责水碓管理”,并将水碓房的全部加工收入悉数付给水碓房的管理者,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虽然水碓房的建造已经过去184年,但至今村民中还在流传一个俚语“水碓米箜”。
水碓米箜,是何李葵制定的水碓房加工收费的标准“衡器”。
据郭洞村竹编篾匠、64岁的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何文良介绍:“米箜,就是嫁箜,是一种微型竹筐,郭洞土话叫‘口箜’。还有一种嫁箜是软皮的,叫‘壳箜’。”
90岁村民何云好记性好,他回忆:“以前水碓加工粮食是不收钱的。加工一担稻谷,装一嫁箜的米,算作加工费,大约4斤米左右。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碓房还是照这个规矩加工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