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史载金华首位主官颜含的旷达人生

滕荣康

金华自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始设东阳郡以来,其建置主要历经古代的金华郡、婺州、婺州路、金华府,民国时期的金华道、第四行政督察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金华专区、金华地区、金华市,其主官名称在古代先后有郡太守、州刺史、知州、路达鲁花赤、路总管、知府等。

据1992年版《金华市志》第七编《行政机构》“首官名录”载录,截至清末,先后担任金华主官的有559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史料缺失,上述名录存在少数遗漏,如在设立东阳郡治后至西晋末的约50年,主官姓名就是空白的。《金华市志》载录的金华首位主官是东晋初年的东阳郡太守颜含。

遍寻史书,发现关于颜含的记载不少,不仅见于官修正史《晋书》,也散见于其他一些古代典籍。颜含的经历颇有故事性,其人品、风骨也颇值得后人传承和颂扬。

为子孝悌齐家

颜含(约264—356),字弘都,琅琊郡莘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系孔子著名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颜渊)的第26世孙。颜含的曾祖父颜盛于曹魏时期始居琅琊,后来发展成著名的世家大族琅琊颜氏。

在《晋书》和东晋的《搜神记》中,都记载了颜含出仕之前的孝悌事迹。

颜含从小就很有道德操守,以孝悌闻名乡里。他的哥哥颜畿得病,前往医家看病时猝死了。送丧过程中出现了些灵异,幼年颜含出于对兄长的关心,强烈建议开棺,结果发现他气息微存。“发棺果有生验,以手刮棺,指爪尽伤,然气息甚微,存亡不分矣。饮哺将护,累月犹不能语。”“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按现代医学分析,颜畿类似得了脑溢血,而后出现植物人的状态,需要家人精心护理。但时间太长,连母亲妻子都不胜困倦,只有颜含一直在尽心伺候。此时,历史上那个以“斗富”闻名的富豪石崇听闻了颜含的事迹,“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后来,“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颜含费尽心机,后来终于治愈了嫂子的眼病。

为官勤闵有绩

汉代以后推行“举孝廉”制,当时本州推举颜含出仕,但他没有去上任,一直等到父母、两兄全部去世,才走出家门到东海王司马越处当太傅参军。后来,颜含出补开阳令。司马睿镇守下邳,命他为参军。307年, 司马睿南下过江移镇建业(今南京),颜含任上虞令。317年司马睿即位称帝,即晋元帝。大约也就在此前后,颜含出任东阳郡太守。其时,中原板荡,五胡乱华的帷幕已经拉开,北方大地陷入水深火热,地处百越的浙中一带尚处初步开发阶段。这位衣冠南渡的太守做了什么呢?

据《晋书》和《康熙金华府志》记载:“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 此处一连用了简、明、恩、威、断、敛等字,说明颜含治理东阳郡恩威兼施,处事干练,从而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敛,收敛,这里是指当地百姓约束自己、遵守法度之意。王导,东晋开国第一重臣。由于王导、颜含等都是中原地区过来的世家大族 ,“吴人”对他们而言,应是对吴越一带人的泛指,也可指原东吴辖地人。由于颜含担任东阳郡太守的时间并不长,否则,当时的东阳郡可能还会出现更加政通人和的景象吧。

《晋书》还记载了一些他的施政理念。有一次他将被委任为吴郡太守,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颜含表示,国家年年打仗,民不聊生,户口减少,南北富豪互相竞争游民,搞得国家穷困,个人暴富。应当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出,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上去。不用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恢复。其言切中时弊,王导甚为敬服。颜含后来因故未到吴郡上任,可以想见,他的这些理念应是就职东阳郡时得到了施行。

到晋元帝儿子晋明帝时,颜含担任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大司农等职。到晋成帝咸和二年(327),东晋发生大规模的苏峻之乱,叛乱持续近两年,乱兵一度攻破都城建康执掌朝政,“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颜含参加了讨伐苏峻之乱,因为有功,被册封为西平县侯,拜侍中、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后累迁右光禄大夫、光禄勋。

为身刚直不媚

丞相王导,即“王与马,共天下”的主角。当时朝中大臣都认为王导是皇帝的老师,名隆位重,为了讨好他,认为应该对他降礼。他们听取颜含的意见,颜含说:“王公虽重,礼无偏敬,降礼之言,是你们的事,我老了,不识时务。”对此不予附和。随后又对别人说:“我听说讨伐一个国家不问仁人,有人问佞于我,难道我有邪德吗?”

颜含还拒绝强权人物桓温的通婚要求,说他盛满之后会走下坡路。桓温,就是历史上曾发出“人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东晋枭雄。他先是为获取名望接连组织三次北伐,后来又为“受禅”铺路,不择手段地废黜晋废帝,扶立简文帝,结果只留下一个恶名。历史佐证了颜含的预测。当时还有人请颜含评论江南群士优劣,他回答说:“除了周伯仁正义,邓伯道清廉,卞望之气节,剩下的吾不知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胡吹海喝行为和风气的反感和蔑视。

为事达观脱俗

《晋书》记载:“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有古代风水学鼻祖之称。史称郭璞预测国家大事、占卜个人生死顺逆均已出神入化。他有一次遇到颜含,打算为他占卜,这可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颜含却说:“寿命长短往往天注定,能获得什么成就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一个人修身正己却得不到该有的,是命运如此;如果一个人恪守正道而不能闻名于当世,是这个人不想为人所知,本性如此。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都由自己的本性和命运所决定,哪里还需要占卜呢?”尽人事,听天命,修身正己,积极努力地营造人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人生态度实在非常难得。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颜含的高龄,他致仕20余年后去世,活了93岁,这在古代是罕见的高寿。

传家清正廉洁

世人知道,《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作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很少有人知道,颜含是颜之推的8世祖。颜含作为琅琊颜氏南方始迁祖,《颜氏家训》与他也有着很大关系。

最初对《颜氏家训》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是颜氏一世祖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精神、人格对后世尤其是其后裔影响非常之大。到了颜含,他教育子孙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清、正、节。这也是最微缩版的颜氏家训。琅琊颜氏自颜含南迁后一直到颜之推,都讲究清正廉洁。因此,《颜氏家训》的成书得益于颜含等历代颜氏的门风传承,它是颜氏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据《晋书》记载,颜含死前还留下遗嘱:“素棺薄殓”,以实际行动反对当时套棺厚葬、挥霍浪费的恶劣风气。1958年,包括颜含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墓在内的颜氏墓群在南京发掘,发现陪葬物尽是石制物品和砚台,不见金银饰物,足以证明颜含的清廉家训名不虚传。值得一提的是,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终制篇”也嘱咐子女, 待自己百年以后,丧事一切从俭,除了衣帽,随葬品一律不要。这正是颜氏后人秉承清正廉洁家训的写照。

受家族文化熏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的影响,琅琊颜氏人才辈出,冠冕不断,彪炳史册者代不乏人,在正史中有传或附传的就有数十人。这一辉煌还一直延续到隋唐,如唐初大儒颜师古是颜含11世孙;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在“安史之乱”中壮烈殉国的名臣颜杲卿是颜含14世孙,颜真卿为官途经南京时还曾建立《颜含大宗碑》以表达对先祖颜含的追思。琅琊颜氏在家训、哲学、文学、史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卓著,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颜含曾孙辈的颜坦之,东晋安帝时也担任了东阳郡太守;南朝宋时一位东阳郡太守名叫颜师伯,系宋孝武帝时重臣,琅琊颜氏旁支。琅琊颜氏家族,曾有三人在先后不同时期担任金华主官,这在金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还蛮有意思的是,金华最早的地名乌伤,竟也跟一个姓颜的先贤有关,他叫颜乌,先秦时人,由鲁国迁入,相传也是颜回后裔。颜乌葬父的孝行血诚格天,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平定江南,感于颜乌事迹秦在其地设置了乌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