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特别报道

宜昌,何以来电

——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记者 黄晓华 三峡日报记者 付江山/文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图

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宛若巨龙盘旋峡江大地,注视着宜昌2400年的沧桑巨变。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清代改名被赋予“宜于昌盛”之意。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因坐拥三峡工程、葛洲坝等国之重器成为世界水电之都。如今,“一座来电的城市”成了宜昌富有鲜明特色的标识,也是很多人对宜昌最深刻的印象。

8月13日至15日,“和美与共 来电宜昌”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30多家地市党媒的300多名媒体人通过实地调研采访,领略如诗如画峡江山水,触摸经济发展强劲脉动,解读宜昌何以来电。

产业转型 电力十足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

烈日下,长江大保护公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规矩广场引人注目,幽静梅园、松下听涛、古松卧石等步移景异。

这座在废弃煤场上建起来的滨江生态公园,展现了宜昌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坚定决心。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治岸、治水、治绿,传统化工产业向绿色转型。长江十年禁渔、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的重大举措相继实施,“关、改、搬、转”134家沿江化工企业,长江流域宜昌段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媒体代表们认真聆听宜昌现代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情况介绍,观摩电子级氢氟酸、金属蚀刻液等产品。

走进毗邻公园的兴发集团化工园区,看不见浓烟滚滚,闻不到刺鼻气味,长江水清澈东流,除了大型化工设备,很难看出化工企业的影子。

除了传统化工产业,兴发集团发力产业链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稳步推进水电能源、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生产、昭君文化旅游业等多赛道发展,其中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等产业领跑全球,电子级磷酸、硫酸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兴发集团的转型实践是宜昌“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的生动样本。该市全力竞逐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3+2”主导产业新赛道。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建成投运,电子化学品产能全国第一,新能源电池产能全省第一,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头部企业重仓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基础更稳、后劲更足。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在三峡大坝,媒体代表们先后参观了三峡工程博物馆、截流纪念园,感受大国重器的雄伟壮阔,回顾民族百年梦想成真的光辉历程。

了解到宜昌正在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现场参观者有感而发:“宜昌的发展没有一味求快,而是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很有潜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值得学习,产业含‘新’量和含‘绿’量十足。”

悠久文脉 电波穿越

宜昌人文家底丰厚,是巴楚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嫘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境内三国文化遗址80余处,有“李白三过荆门山”“杜甫留宴下牢溪”“白居易命名三游洞”等历史佳话。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宜昌博物馆集历史、自然、民俗、古建于一身,是当地市民和游客了解宜昌人文底蕴的重要窗口。媒体代表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观摩陈列文物和文献资料,与历史隔空对话,领略宜昌峡江文化、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同一道神秘电波穿越到今,也因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

古夫河畔,古朴典雅的兴山高铁站静静矗立,不时有列车飞驰而过。开通两年来,兴山站上下旅客近130万人,其中发送客人70多万人,到达客人近60万人。环邑皆山的兴山正敞开怀抱,拥抱八方来客。

兴山是王昭君的故乡。近年来,当地以弘扬昭君文化为己任,不断加强昭君文化的研究、开发和推介,推动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和“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先后举办了重走昭君和亲路、昭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昭君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8月15日,“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在兴山成立,13家“昭君出塞”路沿线的城市媒体将持续加强沟通协作,通过内容、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宣传联动,进一步擦亮昭君文化品牌。

在昭君村,媒体代表们拾级而上,参观王家老宅、古音堂、昭君纪念馆,在汉韵剧院观看昭君文化展演,感受昭君文化的无穷魅力。

“昭君村风景秀丽,文化韵味浓,是个好地方。”作为“昭君出塞”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媒体代表,咸阳日报社总编辑曹锋表示,希望双方媒体进一步加强互动交流,共同挖掘昭君文化内涵,讲好新时代昭君故事。

“兴山是王昭君的故乡,内蒙古巴彦淖尔是昭君出塞的途经地和居住地,这回可是‘婆家人’见到了‘娘家人’。”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韦嘉打趣说,在宜昌,昭君文化抬头可见、驻足可观、时时可感,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后人。

生态美景 电光闪耀

宜昌处于我国第二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重要通道,坐拥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8月13日,夜幕低垂。媒体代表们登上“长江三峡10”游轮,顺江而下穿宜万铁路大桥后,折返逆江而上。

甲板上,民俗歌舞表演引人入胜。北岸灯火辉煌,南山光影绰约,天然塔、万达广场、磨基山、镇江阁等渐次出镜,诗意古韵和时尚建筑浸入一江柔波。过葛洲坝船闸时,媒体代表们纷纷掏出手机打卡拍照,体验“水涨船高”的新奇感。

作为“长江夜游”旅游产品的运营方,湖北三峡文旅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张茜介绍,“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三峡特色和夜间休闲深度融合,首创“乘游轮+观夜景+过船闸+灯光秀”模式,已成为宜昌“夜经济”的核心IP。

石家庄日报社编务办主任杨三追与张茜聊得火热,接连追问宜昌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

“宜昌真是做足了山水文章,城区滨江白天壮阔,晚上浪漫,极具吸引力。”第一次来宜昌的杨三追说,真正感受到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魅力。

曾经来过宜昌的人则表示,“变化太大了”。各地媒体人纷纷与宜昌的同行聊得火热,希望双方加强交流沟通,互相推介更多彼此的城市名片。

车行中国最美水上公路——兴山古昭公路,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波横卧,与公路相映成趣。为避免开山毁林,在峡谷溪流中,设有香溪河特大桥和古夫河特大桥,总长达4.4公里,让人惊叹现代交通与自然的浑然融合。

这条公路是宜巴高速公路连接兴山县城的重要通道,串联起白帝城、长江三峡、昭君故里、神农架、武当山等多个美景,已成为兴山县的迎宾大道和美丽画廊,为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找到当地水电产业和生态和谐的平衡点,让水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兴山县一度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设朝天吼漂流基地,是当地的解题答案之一,而“夜漂”“洞漂”等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新玩法,更是朝天吼的特色卖点。

烈日下的兴山朝天吼漂流景区光影隧洞漂流入口处,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长达700多米的溶洞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尽享漂流与声光电融合碰撞出的速度与激情。

“我们在洞漂起漂点高岚河电站的上游建了一个生态坝,蓄水总量12万方左右。”在朝天吼景区管理部副总经理罗建军的引导下,记者登上高岚河电站,只见前方伫立着一座月牙形堤坝,“白天营业时,上游水电站适度放水,供给洞漂所需。晚上歇业或景区关闭时,水电站就蓄水补枯,改善沿岸生态环境。”

朝天吼漂流基地,绿色转型获得的回报“掷地有声”。自2007年正式投运以来,朝天吼累计接待漂流游客超500万人,已成为集水上娱乐、越野赛车、游乐观光、研学拓展、夜漂夜游、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所在的高岚村餐馆老板娘管应香笑言,暑期开始至今都睡不了一个囫囵觉。这是高岚人共同的“甜蜜负担”。漂流业带动该村68家民宿、48家餐饮店、50多家销售门店迅猛发展,全村553户全部吃上了旅游饭,地方第三产业增收2000余万元。

一座转型的水电站、一处火爆的风景区,一个逆袭的小山村,体现出生态的价值、变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