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民生

晒晒这届“准大一”新生开学账单

专家提醒:添置必要设备,避免攀比消费

记者 汪蕾 实习生 刘真序/文

记者 张辉/摄

“买手机6000多元,笔记本电脑5000元,平板电脑2600元,衣服鞋子4000元,学车3800元,开学生活用品1000元,拍一套证件写真550元,和家人出去旅行1000元,再加上其他细小零碎支出,合计将近2.5万元。”刚到大学入学报到的东阳姑娘小蒋写下自己的第一份大学账单时,着实有点被惊到了。不“晒”不知道,一“晒”吓一跳,小蒋说:“竟然不知不觉花了那么多钱。”

距离秋季开学越来越近,不少准大一新生已开始着手采购开学装备。在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一波“准大一”账单晒单潮。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商场,随机采访了一批前来购置开学电子用品的学生及家长,发现多数“准大一”家庭的“新生账单”花销都在上万元。对此有专家提醒,可添置必要的电子用品,但要避免攀比消费。

账单动辄上万元

2.5万元在“准大一开学账单”里算是什么水平?小蒋说,她和身边的同学做了一个横向对比,“平均水平”。对此,记者也做了一个小调查。接受采访的8名准大一新生中,账单总额有3人在1万—2万元,2人在2万—3万元,还有3人在3万元以上,其中花销最小与最大的差距在3.7万元。

记者在这些准大一新生采购清单中看到,电子数码产品、旅游和学车成为主要的“开学三件套”,也是开销的集中项;服饰类、化妆品、护肤品等费用相对不高,还有部分新生趁着假期做了视力矫正和牙齿正畸。开销中,最能拉开差距的是数码产品的购置费用。比如,有购置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一名新生花销高达2万元,而另一名购置基础款产品的新生花销则在1万元左右。

对比之下,女生的花销略高于男生,主要差距产生于美妆服饰与旅行。女生倾向于在大学前通过服饰、美妆来改变自己,男生则向往用“诗和远方”开启人生新阶段。从账单情况来看,服饰类开销在2000—5000元不等,旅行账单差距也比较大,低的在一两千元,高的则超过万元。

父母趁机上起“理财课”

9月,浦江小伙文文就要到哈尔滨开启大学之旅。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就做好了规划,列出一张近3.5万元的购物清单,其中包括数码产品类、旅行类、服饰鞋包类和技能类。

“把清单交给爸妈时,其实有点忐忑。”文文家庭条件不错,以往已经习惯了要什么就买什么,但当把所有想要的东西列出来算了算价格,还真感觉不好意思开口了,“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花钱没什么概念,平时也没有记账习惯,又都是爸妈付钱,列出来才发现花销真的挺大”。

文文爸爸余先生看到账单后,与妻子商量出一个折中方案:给予部分经费支持,但文文要在暑期体验一下打工赚钱的生活。余先生想趁机给儿子上一堂“理财课”,为他接下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人都很高兴,三四万元我也掏得起,但孩子已经18岁了,对花钱还没概念,希望他能学会更理智地花钱。”

经过家庭会议,全家人达成一致:父母提供数码产品、学车和旅行的预算支持,花销大约在1.5万元;文文则在一家新能源车体验店找了一份兼职工作,160元/天,赚的钱由自己支配。

“我在学车之余,前后一共干了20天,挣了3200元。主要负责引导和帮忙看护客户的孩子,挺累的。”文文说,虽然辛苦但赚的钱能自己支配,内心还是很满足,“也感受到了赚钱的不容易,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手大脚”。这之后,余先生“乘胜追击”和文文约定,开学后每月生活费限额,不足部分自己想办法解决。

“开学经济”推高暑期消费潮

7月以来,“开学经济”开始引领消费风潮。在市区江北人民广场商圈附近的移动、电信营业厅,以及华为、小米、苹果等数码产品直营店,记者注意到,虽然是工作日,店里仍是人头攒动。多家店铺打出了“新生开学季”“高校学生优惠”的广告标语。

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店里部分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都有“新生开学季”活动,时间将持续到9月底。从目前来看,手机的销量最好,价格在5000元至1万元不等。“手机每天能卖百十余台,有不少是家长带着‘准大一’新生来买的。”

在另一家电子产品品牌体验店,平板电脑的销售业绩创下新高。该店店长说,店内一款带键盘的平板电脑是销冠单品,很多对于软件应用需求不高的新生都喜欢选择这类产品。“目前开学季,店里都是有折扣优惠的,最多能便宜500元。”他告诉记者,一些父母在给孩子买单时在乎更多的是孩子喜不喜欢而非贵不贵,“给自己买往往要比来比去,给孩子买就很舍得”。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上大学前“家长是否该为‘准大一’账单买单”的话题,也引起公众热议。有高校辅导员认为,作为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家长为其添置必要设备是必要的,既能让孩子感受到重视,也传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但要注意不能进行攀比消费。“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应该允许孩子定额消费,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辨别消费必要性以及量力而行、规划理财的能力,让他们拥有正确消费观和财商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