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金华日报》 这块芳草地
唐文胜
“文胜,《金华日报》青年版又发表你的文章了,你赶紧出来看看吧!”“好的,我马上就来。”我正在厨房切菜,听到卧室里妻子急切地呼唤,我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走出厨房。从妻子手中接过鼠标,我一眼就瞧见自己撰写的文章《一路书香一路歌》,看到自己的文章再一次在这家报刊变成“油墨飘香”的“铅字”,我仿佛见到了老朋友一样,内心洋溢着一种深深的感动。
蓦然回首,业余爱上写作和阅读的这些年,我与《金华日报》有缘相识、相交、相恋的点点滴滴。谁能料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作者创作的《犹记当年武当梦》等5篇文章竟然也能够登上这家报纸的大雅之堂,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曾记得2017年冬天,刚刚向《金华日报》投稿的时候,一个屡投不中的文友曾经通过微信这样对我说:“唐大哥,你文笔好,头脑灵活,在党报党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如今听别的文友说你投稿《金华日报》几个月了,还是一字未发,为此替你打抱不平。我想对你说,这家报纸是浙江金华的报纸,是金华作者耕耘的园地,你不是本地人,只不过是一个外省市的业余作者,投了也是白投,人家编辑是瞧不上的,还是趁早撤吧!”听到文友这样说,想想投稿《金华日报》多次未中的辛酸经历,我不由心生退意。可是不久后——2018年3月5日的《金华日报》青年版竟然发表了我的文章《雷锋日记伴我跨世纪成长》,翻翻从前的投稿,都是没有特色、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平庸之作,看看眼前这一篇题材新颖、紧跟时代脉搏、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读书随笔,我找到了自己屡投不中的真正原因——其实并非《金华日报》不发外省市作者的文章,也不是编辑厚此薄彼,排外思想严重,而是自己的写投稿方向有误,不符合《金华日报》的风格和内涵,撰写的稿件不能够成为编辑和读者关注的焦点,没有对症下药。找到了原因,文友的怀疑不攻自破,我对《金华日报》的误会烟消云散,从此创业打拼、读书写作的日子里,我恋上了《金华日报》这块芳草地。
如今6年过去了,翻翻从前的发表纪录,我发现自己虽然只在这家报纸副刊上发表了5篇文章。这样的成绩和那些经常在《金华日报》发稿的作者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依然阻挡不住我对《金华日报》报人这种“不忘旧人,不薄新人,不厚名家,不排外地作者,包容开放,公平公正,一切让作品说话,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油然而生敬意。这种敬意不仅是对素不相识的编辑的一种尊敬、一种感激,而且也是对《金华日报》报人的一种赞赏、一种发自肺腑的肯定和信任。为了不辜负《金华日报》赠予的这一份作者荣誉,不让大好人生青春虚度,我踌躇满志,在业余写作的征途上奋力前行。
夜晚因为有了星光才富有生气,人生因为有了《金华日报》才更加精彩;星光永远是夜空中不灭的明灯,《金华日报》永远是我们读者一族的精神家园。创业打拼的人生路上,我与《金华日报》共成长。阅读《金华日报》是一种享受,拥有《金华日报》是一种幸福。今天值此《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回首《金华日报》激情澎湃的过去,展望《金华日报》阳光明媚的未来,我真诚地祝福《金华日报》一路阳光一路高歌,一路耕耘一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