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激活“一座山” 文旅融合破局成势

——三看双龙“时代新变”之二

记者 徐朝辉

北眺金华山脊,宛若游龙在天,那便是金华城最美的天际线。

西起黄大仙出生地兰溪,向东连接金华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际商贸之都义乌,绵延至浦江万年上山文化。这里是华东旅游名山,更是八婺文化的制高点。一山横亘百里,跨越万年时空,展开古今对话。

作为金华山的精华所在,走进双龙景区,如同跨入历史长河。这里古有儒释道多元融汇,今有红色文化引领研学之旅,黄大仙文化金名片在海外华人圈中熠熠生辉。

自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双龙景区锚定“高水平打造中国文化名山,高品质建设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黄大仙等文化精髓、擦亮研学旅游IP、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以新产品、新业态、新玩法推动传统文化“老树发新芽”,文旅融合加速破局成势。

解码文化山:

“诗和远方”魅力无尽

在万余字的《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不惜为金华山留下4400多字的珍贵笔墨。李白、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等百余位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文、碑刻文化遗存2000余篇(处)。

双龙为何会成为徐霞客和众多名人墨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是什么魅力让“霞客们”仰慕不已,执着到访,一游为快?在双龙风景旅游区党工委委员田存飞看来,这是双龙文化“千年传承、多元融汇”的魅力。

金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探源金华文化必须从金华山开始,因其地处城北,俗称北山。人文积淀深远厚重,承载着万年上山文化、五千年道教文化、两千年儒释文化、百年红色文化。

据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越绝书》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金华山(古称长山)与华山、泰山、嵩山等‘五岳’齐名,高且神”。自东晋葛洪载入《神仙传》,仙的故事在金华山已流传1600多年。黄大仙文化倡导“行善积德、惩恶扬善,施医赠药、扶贫济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黄大仙文化南传粤港澳台,远播东南亚和北美等海外华人圈,全球范围内信众超过3000万人。

近年来,双龙景区成功申报黄大仙传说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修的黄大仙祖宫被誉为“江南道宫之冠”。李白就留下诗句:“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对黄大仙的追随仰慕之情表露无遗。

同为金华山非遗的举岩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千年古刹智者寺留存的陆游手书《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碑刻为国家一级文物,上榜《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金华山更是八婺儒宗、浙学高地。1500年前,南朝刘孝标在此著有中国最早山志《山栖志》。始建于宋代的鹿田书院是朱熹、吕祖谦讲学之处,曾培养出5位入祀曲阜孔庙的先贤大儒,人数之多居全国名山之首。以北山四先生为代表的宋元婺学引领浙学。双龙景区组织编写《金华山文化通论》《金华山丛书》系列书籍,2023年出版的《北山四先生全书》为金华山再添文化瑰宝。

徐霞客是跨越近400年时空的双龙旅游代言人,双龙风景旅游区党工委和管委会高度重视这笔文化财富,不仅成立金华徐霞客研究会,为徐霞客树立名人碑刻,分三期修复霞客古道,成功申报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提升霞客驿站,还在鹿田村创建中国首个徐霞客文化村。在重塑霞客文旅场景的基础上,设计“重走霞客路”游线,每年多次组织大型主题毅行徒步活动,弘扬霞客不畏艰难、探寻科学真理的精神。

“通过对双龙历史宝库的梳理,我们提出持续擦亮‘一篇课文、两项非遗、三教融合、百位名人’文化名片,打造金华山文化高地的新思路。”田存飞说,尤其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双龙景区聚焦突出金华山特色文化的要求,努力推动形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激活课本游:

“双龙IP”火爆出圈

双龙景区最出名的是双龙和冰壶两洞,其中双龙卧舟入洞为“全国唯一”。在同类溶洞景观中逆势增长,在高温避暑游中火爆出圈,北京、广东的游客也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双龙的魅力何在?“说到底,还是文化的力量。”这是双龙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局长吴方彬给出的答案。

今年4月,“诗画江南 实景课堂”第四届浙江省中小学生课文朗诵大赛在双龙洞启动。趁着暑期,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前来“打卡课文”。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名嘴朗诵课文,还能现场参与名师实景教学。尤其是洞口前颇具创意的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封面打卡点,游客变身课本封面人物,成为火爆实时热点。实景课堂直播活动更是创下1.5亿次的点击观看量,双龙洞再度“出圈”。

1957年4月,63岁的叶圣陶老先生游览双龙洞与冰壶洞,兴致勃勃写下《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后经改编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题入选小学课文。金华双龙洞从此名扬四海,这篇课文更是双龙文旅的一张璀璨名片。

来到双龙洞口,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一婷一家三代共同诵读这篇经典课文。“儿时的课本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这种‘行走的课堂’特别有意义,值得跨代传承下去。”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双龙景区抢抓机遇,按照课文中的情节和景色设计游线,把课堂“搬”到实景地,由此打开研学游新天地。

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双龙洞,留下了诸多“红色记忆”。毛泽东主席1960年亲临视察过的西旺水电站改造成的纪念馆,被列入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吸引无数研学青少年和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洗礼。

近年来,景区以学生研学客群为重点,突出“语文课本、水电原理、地质地理、生物多样、红色记忆”产品内容,设计推出“跟着课本游双龙”“跟着传说游双龙”“跟着霞客游双龙”“跟着非遗游双龙”“跟着红色足迹游双龙”五大研学课程,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成为学生喜爱的实景课堂。一位来自北京的小学生说:“我特别喜欢这里的经典诵读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擦亮金名片:

“借仙出海”远播海外

在双龙风景旅游区旅游文化中心宣传营销科科长王挹秀的案头,摆放着一张2024年度金华山十大活动计划表,每个大活动项目下有N个活动支撑,安排得密密麻麻。

记者看到,仅三季度的“文化活动进双龙”就安排了18项。各种体验式、沉浸式活动更是每天或每个周末滚动开展,如鹿田书院的文化讲堂、情景剧《徐霞客双龙奇遇记》、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古今对话》活动、叶圣陶广场的互动快闪《快乐金华山》等,传统文化在游客欢快的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可亲。

金华山从来不缺文化。不吃老本,走出新路,这是推动双龙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结合5A创建,双龙唱新曲谱新篇,科普研学游、文化体验游、运动赛事游、度假康养游、定制主题游等新游线层出不穷,沉浸式、体验型、休闲类等新玩法持续迭代,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亮堂。

尤其是作为黄大仙文化发祥地,双龙风景旅游区近年来整合黄大仙祖宫资源,修建牧羊古道,邀请专家深挖黄大仙文化,推出道家养生体验游,举办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对接香港联合申请黄大仙世界非遗,组织“两岸四地百宫”祈福迎新等活动,不遗余力持续打响黄大仙国际文旅品牌。

颇具创意的是,2023年4月上海—香港直达高铁列车开行首日,“仙的金华山 妙意自然来”品牌成功冠名。从双龙到西九龙,从金华山到狮子山,这趟文旅高铁专列如同流动的名片、文化的窗口、交流的纽带,进一步加深金华与香港黄大仙文化渊源的联系。据市文旅局介绍,前来金华观光、探亲和商务活动的香港游客,最多时一年有近7万人次,而双龙黄大仙祖宫是大多数人的必到之处。

以2023港澳·浙江周活动为契机,双龙风景旅游区趁热打铁,将千盆佛手赠送香港各界,助力两地文化共建、精神共富。“崇德向善”的黄大仙文化以佛手仙果为媒,在香港引起广泛共鸣和赞誉,成为双龙文旅深度融合又一次成功实践。

随着文旅加速融合,在文化赋能和加持下,双龙游客群体持续扩大,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从“溶洞时代”真正意义上迈入了“全山时代”。金华山旅游集团提供了一组颇能说明问题的数据:2024年1—7月,景区接待游客395.5万人次,同比增长21.69%。8月以来,双龙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以上,景区范围酒店、民宿客房出租率达95%。

借助创建5A的东风,我市积极筹划2024年金华山黄大仙文化节,积极推动金港人才交往对话,为高品质建设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