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残疾预防日
金华创新试点让残疾人共享健康生活
陈芮 文/摄
昨天是第8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是“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上周,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开展多项残疾预防宣教活动,残疾预防、康复训练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金华成为浙江省残疾预防创新项目试点城市,承接残疾人“辅具智配”服务体系建设和残疾儿童康复全链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近两年时间以来,我市如何瞄准残疾人康复多样化需求,完善服务机制,为“最不方便的人”提供多元、精准服务?全国残疾预防日前夕,记者走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辅具服务机构等处进行调查采访。
线上+线下
辅具选购方便靠谱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减轻或消除障碍,而且在预防并发症、防止功能减退、促进能力重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以往服务中,常常发生辅具适配工作时效不高、精准度不够等痛点、难点。
可喜的是,随着市残联建设开发的辅具服务应用“金·辅具”在浙里办App上线,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残疾人只要动动手指,便能选择自己需要的辅具,像网购一样快速、方便。
“我线上申请5天后收到配送员电话,不仅送货上门,还免费安装,服务很周到。”来自金华开发区苏孟乡的黄婷婷说。其母亲是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残疾人,需长期卧床,为了方便照顾,黄婷婷在“金·辅具”上申请了一张多功能护理床。“一开始担心运输和使用问题,真没想到配送员不但帮我们安装好了,还跟我讲解了该如何使用,点赞!”
市残联康复部副部长宋志普介绍,这是“辅具智配”服务体系建设1.0版向2.0版的升级。1.0版本中,借助“金·辅具”应用,残疾人从申请后30个工作日才能拿到辅具到服务机构平均5个工作日内就会把辅具送货上门;2.0版本中,我市在全省率先采取框架协议采购办法,筛选11家辅具机构下沉一线,承接线上接单、线下适配服务,内容从传统“发钱发物”向展示、体验、适配、维修等一体化模式转变。
位于市区人民东路的德仁康复机构是11家辅具机构之一。上周六,记者遇到了来自金东区孝顺镇的周海明,他正在康复师的帮助下戴上假肢进行走路练习。
去年,周海明不幸遭遇车祸,右小腿致残,为了能重新站立行走,他申请了假肢。“6月中旬在线申请,8月中旬通知我到机构试戴,当时觉得不适应,辅具进行了微调。上周五,机构通知我来取,从申请到交货,前后花费2个月左右,速度还是很满意的。”周海明说,对于像他这样第一次使用假肢的残疾人来说,除了看中辅具申请速度,也看中后期使用。“这里能提供康复训练,有场地和专业医师,大大方便了残疾人。”
该机构无障碍事业部主管叶晓丹表示,随着我市“辅具智配”服务完善和知晓率提升,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选购辅具,仅德仁一家机构,选购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30%。从全市情况看,2023年辅具适配服务7995人次,适配比同比增长334%。
机构+家庭
康复有了双重保障
婺城区汪女士的孩子是听力障碍儿童,每周一、三、五,她都会带着孩子到市残联幼儿特教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以前,我们总往市外、省外跑,难免耽误了一些治疗。现在,家门口有了定点机构,我们对康复治疗重拾了信心。”
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是残疾儿童康复全链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推进“残享优康”行动,实现了各县(市、区)具备两种以上服务资质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覆盖率100%,残疾儿童治疗“诊断不出市、康复不出县”。
定点康复机构分为医疗、民非、教育三类,为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康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由市残联组织签订机构服务公约,机构设立监督服务电话,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事项上墙公示。残疾儿童在定点机构康复可以享受每年最高3万元的训练补贴。
不仅如此,市残联还牵头开发“金·儿康”应用场景,建设多个应用模块,残联、康复机构联合家长协同辅助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让康复补贴申领实现“零次跑”。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机构和家庭的双重支持。去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小屋”公益特色助残项目,构建“机构+家庭”双介入康复服务新格局。
6周岁的畅畅在3年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确诊后家长带着他到定点机构进行康复。一次偶然的机会,畅畅妈得知了“康复小屋”项目,她马上向婺城区残联申请。“去年第一次申请时,名额已经满了,觉得很遗憾,没想到今年还有机会,我们很幸运成了项目里的一员。”
填申请表、选择康复器具和教材……不到一个月时间,在婺城区残联和城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牵头下,一个温馨的“康复小屋”搭建完成。为了家庭康复更专业,城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团队还会每月开展1次入户访视指导或组织家长家中培训,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
如今,专业、温馨的“康复小屋”已成了“星星的孩子”的梦想小屋。2023年,我市建成“康复小屋”67户,开展家庭康复技能培训364人次;今年以来,已完成120户“康复小屋”硬件建设,正组织第二轮次入户指导和家长培训。
残疾人数逐年递增
有效预防这样做
残疾,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小挑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8500多万名残疾人,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关于残疾预防,我们能做些什么?记者向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讨教了一番。
第一,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做好婚前与孕前准备,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为孕育健康宝宝打下良好基础;有计划地怀孕,并在孕前主动接受优生健康检查。
第二,疾病致残防控。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降低慢性病风险。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苗头,及时就诊并接受规范治疗。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伤害致残防控儿童保护。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溺水、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发生。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第四,康复服务促进及时康复。对于已经发生的伤病或残疾,尽早开展康复治疗,避免残疾程度加重。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家属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