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必由之路与方法论原则
卢红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着重强调了起草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其中第二点便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推动各项改革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所在,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一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为了解决资本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人的异化等问题,强烈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学术流派的重要特征。在问题的重要性上,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理论只有从问题出发,特别是时代面临的问题出发,才会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彻底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动时代前进。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和不懈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党通过解决一个个矛盾、攻克一个个难题,不断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历程充分证明了坚持问题导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调了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体现,更是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视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正是在敢于提出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坚持问题导向的主动权,从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稳步持续发展。“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所有改革都因问题而生,也因解决问题而得到人民拥护。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本路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源泉。这一思想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
二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
四十多年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回顾多年的改革历程,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更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历程。四十多年前的“问题倒逼”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在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遭遇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问题甚至大到了威胁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地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具体而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显现出其弊端,它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徘徊在温饱线上,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
在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与发展成为一个生动缩影。1982年,义乌县委作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定,义乌的改革之路始终围绕着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而展开,解决了老百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做个小生意天天被抓”的问题。小商品市场的繁荣,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生计问题,更在自由买卖、随行就市、现金交易、无需发票等灵活的商品贸易模式中,不断凸显税费管理的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义乌没有回避,而是积极寻求创新,提出了“源泉控管、定额计征”的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税收也随之大幅增长。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给义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义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商品市场的若干政策意见》,指出今后市场发展的着力点,要从注重拓展国内市场转移到既注重巩固国内市场,又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上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引导和鼓励。然而,随着涉外业务和经贸往来的增多,义乌作为县级市政府的管理权限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当时主政浙江的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比喻“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2006年《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为义乌的进一步发展换上了“大衣服”。问题又一次得到解决,义乌又迎来一次发展的黄金期。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正是在类似这样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义乌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变革,只是中国广阔改革画卷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回溯历史,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到城市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从价格闯关的艰难探索,到姓社姓资的激烈争论,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健确立;改革的脚步从农村迈向城市,从局部试点向全面铺开,从经济领域的破旧立新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每一步改革的推进,都源于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倒逼。我们不断从改革中寻求出路,持续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以确保其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三 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赶超世界发展先进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问题,有新时代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能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所在。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力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正视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才能将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入群众,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后,“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解决这些硬骨头,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伟力,才能真正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是能否达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伟大创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也决定了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去发现、去解决,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再次,坚持问题导向,是能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高质量发展便难以实现。
当然,坚持问题导向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不清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只有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本,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还必须坚持系统论的观点。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个阶段,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多种矛盾相互叠加。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要害问题,并强调系统的作用。如果改革只是简单地针对既有问题进行修补,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式主义泥潭。因此,系统的改革应注重将问题作为改革旧体制机制的突破口,同时开展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深信,一切发展进步都植根于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与不懈破解之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社会进步,无不是在对问题的挑战与回应中铸就。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改革形势,我们必须坚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遭遇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应畏惧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更不应回避矛盾与挑战,而应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啃硬骨头。只有这样的精神与态度,才能确保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不懈奋斗与探索中得以实现,从而书写出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