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拉满 保障服务到位
走心!金华多地花式迎接开学季
记者 陈芮 徐枫/文 陈芮/摄(除署名外)
暑假转瞬即逝,秋季新学期马上到来。连日来,我市中小学校相继打破过去近两个月的沉静,老师们返校,培训、开会、备课,为新老生报到做准备;校园和教室被装点得焕然一新,鲜花、绿植、迎接新学期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一切准备就绪,只为迎接新学期。
开学季已来,一年级新生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本地高校有哪些迎新准备?校园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近日,记者开展走访调查。
A 花样迎新 助力幼升小“软着陆”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对每位学生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是一门必修课,但你听说过家长也有“开学第一课”吗?8月28日上午,婺城区金师附小一年级新生家长齐聚一堂,校方为他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家长版“开学第一课”。
课上,校方为家长们介绍了一年级教师、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事项,各班班主任围绕“好习惯,十会始”主题,与家长交流座谈。
新生入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孩子们需要快速完成角色转换,养成适应小学生活的良好习惯,校方重点打造的“十会”课程,起到了指导作用。“十会”指“会吃饭”“会睡觉”“会走路”“会排队”“会问好”“会听说”“会打扫”“会整理”“会游戏”“会求助”等小学生入学后最重要的10个习惯,让孩子懂得道理、明确要求、得以训练,从而将好习惯如春风化雨般内化为潜质,实现幼升小的良好过渡。
交流中,家长们聚精会神,时不时拿出手机拍下重要的内容。一(5)班新生家长严方成听得尤为仔细,他不停用笔在本子上记下关键信息。“随着孩子长大,我的身份升级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很多知识要跟孩子一起学习。”严爸爸称,老师们讲得很到位,不仅解决了家长对孩子在过渡阶段的一些困惑,也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该怎么做,指明了方向。
该校党总支书记俞正强介绍,为了更好地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共同开启孩子学习生涯的新篇章,早在本月18日学校便召开了新学期一年级教师培训会。其间,还专门针对如何给家长讲好“十会”课程,多次组织教师们试讲。
一年级新生班班主任汤雪雯表示,家长的“开学第一课”是班主任与新生家长的第一次见面,自己提前一周便开始着手准备。“每位班主任把对家长的‘十会’课程,当做开学的第一堂课来认真对待,备课、做课件、试讲等环节经过了多次探讨和演练,为的就是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同样作为一年级新生班班主任,这两天,金华开发区湖海塘小学教师林艺和同事们则忙于“刷小区”,开展一年级新生家访。该校执行校长雷燕介绍,新生家访作为家校联系的起点,是湖海塘小学教师开学前的必选项,一年级的家访率达到100%,二、三年级也同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家访。
为了提高家访效率与质量,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们先将学生住址进行区块划分,通过“刷小区”形式上门走访。“一位班主任要在三四天内走完40多户家庭,详细了解每位学生情况,从每天上午8时开始到晚上八九时,几乎没有停歇,有的老师为了方便,特意骑上了共享电动自行车。”林艺说,家访侧重对孩子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特长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孩子对小学的环境是陌生、害怕的,通过家访,让他们先接触老师、喜欢老师,降低心理上的排斥感,更快融入全新的校园生活。”
“小朋友平常有独立写作业的空间吗?”“他都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需要我们老师平常注意的地方吗?”每到一个家庭,林艺一边聆听家长反馈,一边认真记录。在她随身带的手提袋里,记者发现了近10个文件,里面放了一份给新生家长的温馨提示和新生入学清单,内容包含饮用水、接送、午睡等注意事项。
除了各所学校的花式迎新,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我市上新了不少新学校。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秋季新学期,全市共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58所,其中中小学19所、幼儿园39所;新增学位47900个,其中幼儿园学位15360个。
B 本地高校提前贴出暖心提示
眼下, 离本地大学开学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多所高校早已按捺不住迎接大一新生的热情,在学校各大官方社交平台贴出各类开学提示,实用又暖心。
“刚刚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刷到了学校启动学生公寓新网络建设的信息,上网更快更稳定,以后可以助我抢到演唱会门票。”张心怡是浙师大物理系新生,暑假快结束了,她把重心放到即将步入的大学生活上,浏览学校发布的最新信息是她每天必做的事。张心怡是金华人,对浙师大的了解有天然优势。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加入了新生群,还跟学长学姐一起当起了外地新生向导。
“宿舍应该怎么买床垫”“离公寓最近的驿站在哪里”“开私家车进校需要预约吗”在小红书社交平台,浙师大官方账号发布了“一人说一个关于开学你想知道的”互动帖,新生提问,学长学姐热心解答,为准大一新生们答疑解惑。
浙师大校学生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一新生将于9月中旬到学校报到,为了让新生提前了解学校和专业,学校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拉进大家的距离。随着报到日临近,各学院会安排新生大礼包,学校也会做好新生接站工作,为新生入学保驾护航。
上周五、周六,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了两则新生入学事项,发布了报到流程、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入学必备材料等信息,还对学生较为关心的资助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
该校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尤磊表示,除了学校层面,各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向新生介绍学校和老师,有的制作了地图,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有的贴出新生班级辅导员照片和简介,先来一场“云端见面”。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将于9月中旬迎来第一批本科生,除了利用好网络媒体发布新学期入学资讯外,在如何给足新生入学仪式感上,学校铆足了劲。该校学生处学生教育科科长包靓透露,新生报到当天,各学院将推出主题系列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以最热情的仪式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如商学院为报到当天的新生准备生日惊喜,书画社准备了毛笔文创礼品;医学院的学生社团将设立丰富多彩的展示体验,提供肌筋膜松解体验、中药茶饮、头皮检验养护等项目。
C 多地高规格给大学新生送行
“走遍了千重山,跨过了万道水,只有家乡的兰江水最亲最美。就算走到天尽头,也要回到你身边,看看清清的兰江水,看看我的家园。”这是音乐人陈越创作的城市音乐作品《兰江水》中的歌词。
“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对于离开家乡,奔赴外地,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在日后求学求职生涯中,最能撩起乡思的是家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
8月15日,兰溪市委书记戴翀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题,给兰溪市2024年大学新生上了一课。他勉励近4000名兰溪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重任,不负青春韶华,同时希望广大兰溪学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之时,能不忘家乡、反哺家乡,为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贡献力量。
现场,兰溪学子收到人手一份的“家乡礼”——印着“兰溪”字样的双肩包、“十八力”(当地方言,意为特别厉害)字样的笔记本,还有“我们如此热爱兰溪”字样的钥匙扣和一小罐兰江水、一小罐横山土。
“背包寓意责任、负重、远行,钥匙扣寓意牵挂,带上横山土、兰江水,就是希望大家饮水思源,莫忘故土。”对于兰溪市领导的殷殷嘱托,考入四川大学的兰溪籍学子谭兰天说:“这份‘家乡礼’会时刻提醒我饮水思源,学成之后回报家乡。我会一直带着。”大学新生代表胡家豪、倪婷在发言中表示,要常怀感恩之心,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有所成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为即将远行逐梦的大学新生送行,以兰溪市委市政府的名义给学子们上“新生第一课”,这在兰溪市还是头一次。
在东阳市,自2019年以来,今年已是第六次举办大学“新生第一课”。8月16日,东阳市委书记楼琅坚给该市大学新生上第一课时说:“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梦想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你们是家乡的骄傲,更是家乡的未来。”
现场,楼琅坚围绕“三乡情·青云志·向未来”主题作交流分享,寄予了东阳大学新生殷切的期望。在介绍了东阳市的影视文旅产业、建筑业、木雕家居产业三大国家级特色产业,系统描绘了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的新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通用航空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后,他希望学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情系三乡、心系三乡,怀着对家乡满满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积极讲好东阳故事,践行弘扬东阳人精神,共同维护和提升东阳知名度、美誉度;希望大家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把“热辣的爱”献给祖国山河,把“滚烫的心”融入故乡热土,勇立青云志,争当奋进者,努力在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同时,为东阳发展、国家强盛贡献青春力量;希望大家热爱祖国,将个人梦想、学业、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争做胸怀家国的有志青年,争做本领过硬的有才青年,争做砥砺前行的有为青年,争做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
记者留意到,今年一些生源地党政官员纷纷以“新生第一课”等形式为大学新生高规格送行,表达出家乡的美好寄托。省内如兰溪市、东阳市、泰顺县等地,为大学新生举办“出征仪式”、高规格的欢送会。省外,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江苏淮安涟水县、广东茂名信宜市等地也举行了“新大学生”欢送会。
地方领导送大学新生上学,让人们联想到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宋濂寄赠太学生马君则的“劝学”之作《送东阳马生序》。兰溪市这次不同寻常的“送兰溪马生”,背后有何深意?当地官媒“兰溪发布”作出三方面解读:一是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这既是对广大兰溪学子的肯定和激励,更是对兰溪尊师重教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厚植青年的家国情怀,期待学子们将来以“血脉相连、不以山海为远”的浓浓乡情,掀起回归创业、反哺家乡热潮;三是永葆求贤若渴的诚意,当前兰溪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为大学新生送行,释放出各地探索将服务人才的端口前移的信号。毕竟,本地籍大学生是当地人才引进的最直接资源。这一现象,已引起媒体普遍关注。“潮新闻”评论员就此评价:中国人重视教育、提携后学、心系乡土、不忘根本等优秀传统价值,始终一脉相承。“澎湃新闻”评论也认为:这是试图重建一种古典的乡土连接。“一个送行会就是以非常正式的仪式,向他们表达家乡的祝福,也为他们重新标记家乡。”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借送行仪式,向大学新生打出的乡情牌、引才牌、制度牌,让青年学子在离别中感受到归属感,增强了与家乡的情感链接。有媒体指出,如何让这份乡情的纽带转化为实际的青年人才回流强磁场,是地方政府接下来需要破解的大课题,送行仪式背后还有许多真抓实干的功课要做。
事实上,在送行会现场,兰溪市领导就曾作出承诺:要给大学生搭好施展才华的“主舞台”、备好创业就业的“大礼包”、建好舒适优质的“生活圈”,静待大家学业有成还乡来。近年来,兰溪市聚焦建强“三支队伍”,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满满诚意和务实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如创新推出“人才直通车”,发布“招贤令”,积极开展“兰溪学子归巢行”、聚兰工程宣讲会、“人才专巴”等活动,发出招才引智最强音,让人才深切感受到兰溪的诚意和渴望。与此同时,兰溪市全面做实人才服务保障,推出人才房、英才无忧卡、青兰之约人才俱乐部、人才集体婚礼等各类服务,覆盖从住房、医疗到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方面面,让人才爱兰溪、留兰溪。
D 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不断趋好
秋季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又成社会关注热点。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我市构建“专班协调、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共治”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工作落实落细,全市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不断趋好,广大家长满意度持续提升,相关工作经验获批示肯定。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中小学校677所、中小学校食堂742个。自去年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6721人次,检查中小学校3320所次、中小学校食堂3434个次,发现未有效落实病媒生物防制154家、未配齐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设备17家、大宗食材未统一采购13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613份,立案查处230起,相关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为切实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教育局,联合对全市677所中小学校开展全量约谈,要求每个单位梳理进货渠道、品种选择、配送过程,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部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校长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并全数建立电子档案;以校园食安案例为警示,组织全市校园“两员”食品安全知识专项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有效管理和规范操作;深入校园开展食安知识宣传、“你点我检”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在校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引导学生科学饮食、安全饮食。
目前,全市校园食堂全部接入“校园智治”平台,利用网上巡查,实时调取抽查学校食堂运营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实时抓拍,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时下发整改任务至学校,并督促其立即整改。对于线上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视频信号不佳、画面不清、设备损坏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使用单位、第三方技术单位进行闭环处理,促进建设成果可持续化应用。
据介绍,在推进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过程中,我市各地工作亮点纷呈:一是鼠类等病媒生物防制经验全省推广,“全域防控、重点消杀、传统为主、科技并用”防治方式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简讯》刊发推广;二是探索建设“主体责任、属地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四责一体”学校食品安全体检站,构建由属地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站长,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市场监管部门派驻的食安副校长担任副站长,家委会代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专家、新闻媒体代表作为监督员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市县联动,相关县(市、区)的经验做法可圈可点。如义乌通过全链条溯源,以食材管控为重点,依托浙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实验室等技术支撑,探索建成了食材配送企业共享实验室,进一步织密食品安全网;东阳实施“四零”(零盲区管理、零缺项指导、零遗漏排查、零距离服务)行动,高标准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浦江全面梳理各种共性、个性问题,剖析各类问题的禁则、罚则,制定《校园食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检查要点》,重拳出击开展执法检查;磐安建立责任清单、主体清单、问题清单等“三张清单”,强化协调联动协同发力机制,全面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市市场监管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学在即,市场监管部门下一步将联合教育部门,结合秋季新学期开学等特殊时间节点,持续在原料采购、人员管理、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继续深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工作者进校园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活动,切实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让师生吃得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