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两头甜”串起共富路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俞萍 摄影 张辉

“啊,金西有个美丽的村庄,甘蔗之乡……”8月14日上午,伴随着村歌《最忆甘蔗乡》的悠扬旋律,一辆大巴缓缓驶入金华开发区罗埠镇越溪村,来自市区机关单位的近50人团队到此开展乡创产业游。他们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地道农家美食,领略乡村风光,同时分享乡村创业故事,学习成功实践案例,聆听越溪村如何以甘蔗产业为基础,走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向深加工、乡村旅游及文化教育多元发展的甜蜜振兴之路。

起调

“甜蜜事业” 家家忙

走进越溪村,郁郁葱葱的甘蔗林随风摆动,长势喜人。65岁的村民朱根奶身穿长袖长裤、头戴草帽,赤着脚在给果蔗剥叶子。他说,给生长期的果蔗剥叶子,有助于拔节长高、增加光照、减少养料消耗,让果蔗更甜。

越溪村家家户户都有种甘蔗的传统,总种植规模近400亩。此前村民们多集中在腊月二十至三十(过年前)拉到市场上售卖,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就可能滞销。“有什么办法让村民增收,又能发展集体经济?”在罗埠镇“一村一产业”号召下,村两委决定,做深做长甘蔗产业链。

“自从2018年村里成立红糖工坊,每年立冬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我都会到这里帮忙榨糖。”今年67岁的村民周锦贤,年轻时在生产队里就是制糖师傅。近年来,他重操旧业,从糖蔗种植到收割到制糖,全程参与,一年能为家里增收3万多元。红糖工坊可日产红糖300多公斤,按每50公斤糖蔗出红糖4~5公斤计算,主要负责榨汁这一环节的周锦贤,一天少说要榨3000多公斤糖蔗。

在越溪村游客中心农产品展销馆,罐装红糖和甘蔗酒等农特产品被摆在进门的C位。村民丰淑清退休后在这里当营业员,负责接待到馆的客户。她说,早前红糖生产出来后基本靠村干部出去跑销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红糖销量突然大增,且多数购买者都是回头客,或是老客带动新客。不少是来自周边工厂的四川、湖南籍产业工人,他们常会买一些寄给家人,本地村民也乐于帮在杭州、上海、广州等地的亲友、客商代购,使得越溪红糖在外地声名鹊起。

“产销一体化帮助农户快速将农产品变现,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并大大提升了甘蔗的附加值,让甘蔗真正成为村里的甜蜜产业。” 越溪村党支部书记朱胜南介绍,因为村里承诺按照市场价格一杆子收购糖蔗,近年来,全村的糖蔗种植规模由原来的10多亩扩大到了近50亩。去年,越溪村共生产销售红糖1.2万多公斤,加上红糖麻花、冻米糖、甘蔗酒等甘蔗衍生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万元,用一根甘蔗撬动了乡村共富。

升调

“甜蜜故事”天天写

朱根奶当天劳作的甘蔗田,是村集体从农户手中流转来打造的研学体验基地,该基地被分为百偶园、百蔗园、百葡园、百薯园、百蔬园等五大区域,除种植甘蔗外,还有番薯、花生、玉米、葡萄等多种作物。记者发现,每一小块地里还插着一块充满童趣的铭牌,上面写着“三味蔬屋”“初夏的菜园子”“拾季园”等名字。

“这些地都是‘名花有主’的。”朱胜南笑着打趣。原来,从去年开始,越溪村与金华市江滨小学牵手,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平时地里的作物由村里统一打理,学校师生除春秋季研学外,平时也会来体验农事。”朱胜南介绍,像朱根奶这样长期受雇给村集体干活的有10多个村民,多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每天最高可以领150元工资。到了研学旺季,则有40多个村民共同参与服务,村里平均每月要支付纯人工工资达4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越溪村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甘蔗文化”,积极探索“工坊+品牌”“工坊+技培”“工坊+研学”等多样化的“工坊+”模式,将农业种植、观光采摘、研学教育和文化休闲旅游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研学、农旅发展之路。

去年,越溪村接待金华多所学校农业研学游1.5万人次。经改造提升后的越溪村,目前拥有日均1500人的研学接待能力,整村甘蔗产业年产值可达近2000万元。

“啊,琥珀色甘蔗酒呀,啊,阳光下幸福安康……”村歌唱响,8月14日当天来到村里的客人们端起了桌上早已备下的一小杯甘蔗酒试喝。“这个酒味道醇厚,入口舒服。”听着大家的议论,朱胜南讲起了关于甘蔗酒的故事。

原来,自首届甘蔗文化节成功举办后,越溪村两委便萌生了打造特色伴手礼的想法。考虑到酿酒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成本,2014年,朱胜南自己创办了柔柔酒坊,摸索着酿造甘蔗酒。历经无数次尝试与改进,甘蔗酒逐渐成型。2018年,越溪村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携手,共同建立乡村振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研究基地,甘蔗酒也正式走上标准化研发生产之路。

“我们的甘蔗酒,又叫冬水酒,是由甘蔗汁和糯米混合酿造而成,工艺与黄酒颇为相似。”朱胜南介绍,去年,酒坊成功酿造了5000多公斤甘蔗酒,以零售为主,还有企业试着来定制200瓶,很受客户欢迎。今年,甘蔗酒将迎来品牌化、规范化的全新升级。目前,新的商标、外包装和相关设计已经完成打样,下半年面市的甘蔗酒将更加具有“网红气质”。

转调

“甜蜜文化”火出圈

“我出600”“我出800”“谁都别跟我抢,我出3000”……种了几十年甘蔗的“老把式”朱来夏对去年11月11日越溪村举办的第八届甘蔗文化旅游节记忆犹新。“甘蔗王”拍卖环节,围观群众争相叫价,甘蔗价格一路飙涨,最终俄罗斯姑娘微微出价6000元买下了这捆“甘蔗王”。“以前我也每年都得奖,但一等奖还是第一次。”朱来夏说。

“这不是单纯一捆甘蔗的买卖,而是越溪村甘蔗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甘蔗的甜蜜与丰收的喜悦分享给每一个人。”朱胜南介绍,当天的文化节还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来自浙师大行知学院艺术团的中外学生们,他们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演出,俄罗斯籍女生们合唱的《喀秋莎》、阿富汗籍学生马林演唱的《I found a love for me》、喀麦隆学生易凡表演的太极等节目,让大家大饱眼福,也进一步提升了甘蔗文化节的国际影响力。

从小村走向大市,从国内走向国际,甘蔗文化旅游节常办常新,已经成为越溪村的一张名片。村民、游客及外国友人相约“蔗”里,欣赏歌舞表演、品尝甘蔗美酒、观摩红糖加工流程、体验拔甘蔗的乐趣,而“蔗”个平台,也给小村庄搭建了链接高校、接轨国际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甘蔗文化节还从最初的官方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村民节”。这几年,一到甘蔗节,家家户户都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饭,共同庆祝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村民对甘蔗文化节的认同和喜爱,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朱胜南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越溪村未来乡村规划的蓝图。根据规划,越溪村将迎来硬件设施的全面完善与升级,同时精心打造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文化场景,未来的越溪村将成为一个集现代生活便利与传统文化魅力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典范,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在“阳光下幸福安康”。

记者手记

“甜蜜日子”红起来

采访中,记者得知,越溪村的村歌《最忆甘蔗乡》是朱胜南自己写的歌词,由浙师大音乐学院师生谱曲演唱录制而成。六七年前,罗埠镇倡议各村创作村歌,从小就泡在甘蔗汁里的朱胜南有感而发,连夜写好了歌词。

那时的村两委,已经有了把甘蔗打造成村庄大IP的初步概念。他们深度挖掘自身村庄特色,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有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重构农户和市场的关系,破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实现村集体、农户共赢。这是一场关于甜蜜的双向奔赴,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一根甘蔗“两头甜”,当地群众亲切地把种植甘蔗称为“甜蜜事业”,甜蜜的不仅是甘蔗榨出的汁水,更是甘蔗产业带来的甜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