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明清两朝出了114位秀才 武义郭洞村的教育奇迹

陈文侃

郭洞,这个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曾经是武义旅游业兴起的一个重要符号。

村中的回龙古桥跨溪而建,将郭上、郭下两个自然村连成一个太极图形。独特的风水构造、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郭洞村“人才村”的美誉。据考证,仅明清两个朝代,这里就出过秀才、贡生、举人146名,其中秀才就有114人,还有太学生100多名。

宗族文化远流长

说到郭洞村的读书人,不得不提及该村最大的宗族——何氏一族。

位于郭下自然村的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如今祠堂具备了祭祖、议事、聚会、演出、行使族规族训等一系列功能。据悉,过去的祭祖仪式未读过书的人只有到70岁才可入祠参加。

祠堂的匾额是何氏宗祠的一大特色。据说原本有94块,后遭到损毁,目前已经重制40余块。这些匾额与祠堂门口的三对旗杆遥相呼应,彰显着何氏一族的荣耀,加之郭洞严苛的祖训教规,养成了这里重教尚学的风气,郭洞村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武义县志》记载,郭洞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兴盛于元朝,其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历史上,武义不同区域何氏之间皆有渊源,他们都是五代时期从福建迁徙到浙江龙泉的何谨裔孙。其中,出生于龙泉的何执中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第,北宋崇宁四年(1105)任尚书右丞,最终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官至宰相。何执中的弟弟、被称为“清源郡王”的何执信之孙何仁于南宋时期迁居至武义,其后世子孙大部分都在郭洞村安定下来,史称“清源何氏”。何仁世代官宦,且几代出文人,长子(缺名讳)是中书舍人;孙子明仲,南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历官集贤殿修撰;曾孙渊,举进士,官广东按察司副使;玄孙佛忠元官提举。这些都是郭洞何氏的先祖。

由此可见,郭洞何氏被称为“名门望族”有依有据。而后,元朝中叶,时任广东按察司副使的武义县城人何渊与郭洞村在朝任参军的赵姓人家联姻,何渊之子娶赵参军之女为妻,生子名寿之。据记载,1350年,寿之去郭洞村外祖母家探亲游玩,被郭洞翠嶂千重、双泉灌注、景色秀丽的风光所吸引,认定郭洞是“万古不败之基”,于是迁居郭洞,何氏后代在此地繁衍生息。

此外,何寿之还是武义明招山隐逸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何氏宗谱·寿一公迁居郭洞记》曾记载:“昔之论人者必曰得山川之秀气。山川之秀亦何地觅?有如吾郭洞者,窄处偏隅,山不必深而饶竹木之富,水不必大而尽烟云之态。形象者流每历兹土,辄驻足徘徊,动相嗟妙,以此为万古不败之基也。”从中可见,何寿之对郭洞山水的深情是发自内心的。

饱学风水古籍、精于堪舆的何寿之,还善于“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他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川形势,重整村落布局和善化环境,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洞天福地,村名由原先的上赵村改为郭洞。郭洞村人何承钦也曾于《郭洞记》中写道:“林壑尤美,层峦环抱如郭,幽邃如洞,其清气上涌,分潴香洌,有双泉焉,故郭洞双泉以名。”

明招“精髓”永扎根

郭洞村的山明水秀,与何寿之的人居理念和世界观是高度契合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其子阮孚弃官隐居于武义明招山,隐逸思想便在武义这片土地上有了深厚的根基。这种隐逸文化的核心内容“隐”让文人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自然与宇宙的关系。

郭洞村众多读书人中,何贵、何伯琛同样是两个不可不提的名字,对后世子孙影响深远。据《武义通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何贵以明经举贤良,由县、府推荐给朝廷。经‘历试诸艰’,被认为‘有理繁治剧才,可以独当一面’,授福建汀州府知府。此为古闽夷之地,‘山区海聚旧俗犹未尽革,善反侧,往往触法抵禁,易动难安,号为难治’。何贵到任后,柔刚并举,政简刑清,业绩昭彰,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

明朝建文年间,惠帝朱允炆采用齐泰、黄子澄的计谋,欲削地方诸藩的权力。后来成为明成祖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指责齐、黄为奸臣,以清除君主近臣为由发起政变。时局动荡,朝绅方拟擢何贵于内廷任职,何贵却不求闻达,萌生归意。最终,何贵选择宝泉岩作为终老之地。

何贵在“盛德善政彰,方见大用”之际,急流勇退,挂冠归里,像父亲何寿之一样安过隐居生活,他这种出则勤廉从政、归则隐度晚年的处世方式,深深影响着族人,步其后者如何伯琛、何勲。

何伯琛为何贵五世孙。他禀性刚毅,慷慨有为,幼习儒学,为邑诸生。任金华府掾,“正直自矢,不比不阿;识法而善守法,能文而不舞文”,郡守十分倚重他。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金华府“合郡岁欠民饥,濒于死者不可胜计”,因府库空虚,而救灾费用甚为巨大,太守焦躁不安。荆山公(何伯琛)遂速回家典卖所存产业,并卖掉夫人的全部金银首饰与嫁妆,将所得白金奉交太守赈济灾民。太守一边赈抚灾民,一边向上奏报灾情,得免金华府当年三分之一的赋税。

秉承着“唯耕唯读”“尊师重教”的村风,这里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笔者认为,顺其自然和奋进担当,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在郭洞村相互交融,并行不悖。

教育之风拂面来

郭洞村教育之风得以盛行,还得益于一套“保障”制度。一直以来,郭洞村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学校由祖宗的学田收入支付办学经费。同时,学生读书至高等小学毕业以上称为“斯文”,有儒田可种、儒租可分。此外,当地学生若想继续到外地求学,还补助盘缠。

《双泉古里郭洞》作者何胜云曾提到:“各种人才载入武义县志的名儒官吏有何贵、何伯琛、何云举等。一个山村参加编纂武义嘉庆九年县志的就有何元启、何松涛两人……凡豫堂是郭洞41幢明代建筑中保存最好的1幢。这幢房子的主人世世读书,代代都有数人科举高中,人才辈出,凡豫堂成了八代书香门第。”

常言道,教育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风气。郭洞历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影响自是深远的。比如,民国时期,郭洞村有113人毕业于武义壶山、熟溪小学,对于一个小村庄而言,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水平;再比如,据1996年统计,在当时的郭下村,60岁以上男性老人有80%左右能识文断字、看书读报。

如今,当我们再度来到这里,成排的古建筑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像是化身为一位老者,一边守护,一边讲述着郭洞村的历史文化。这里的村民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气定神闲的神情,如同他们的祖先一般。而那些意气风发的郭洞年轻人,也逐渐走出古村,沿着父辈的足迹,书写新的郭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