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症》中这对“怪咖”的故事 被搬上了大银幕
记者 余菡
许久未拍摄大银幕作品的葛优,这次与王俊凯合作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刺猬》。故事发生在东北,这次聚焦的不再是悬疑犯罪的题材,而是将镜头对准两个“特殊群体”,他们都不是世俗眼中的正常人,一个人过中年却行为古怪、偶尔疯痴;一个年少结巴,却有反骨在身。影片改编自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并于8月23日在全国公映。
熟悉《仙症》这本书的读者,必定会走进影院去看这部影片。五年前,小说因获奖,还未出版就先火。2018年底,《仙症》在“匿名作家计划”比赛中获得首奖;2019年,《仙症》获得首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奖·短篇小说奖以及“辽宁文学奖”特别奖。这些荣誉不仅证明了小说在文学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郑执作为青年作家的知名度。2020年,小说终于出版,这本充满反骨以及严肃内核的东北题材作品,瞬间占据年度书单的C位。
小说的框架并不特别,和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一样,聚焦20世纪90年代东北工人下岗潮,讲述一种失意的生活。但人物性格不一般,大姑父王战团行为古怪、疯疯癫癫。
“倒数第二次见到王战团,他正在指挥一只刺猬过马路……只用两腿封堵住柏油路段,右臂挥舞起执勤的小黄旗,左臂在半空中打出前进手势,口衔一枚钢哨,朝反方向拼命地吹。刺猬的身高瞄不见他的手势,却似在片晌间读懂了那声哨语,猛地调转它尖细的头,一口气从街心奔向街的东侧,跃上路牙,没入矮栎丛中……”
开篇对王战团的描述,一下子将读者带入故事中去,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其独特的行为方式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王战团有学问、有思想,自我意识很强,性格还哏(东北方言,意为有趣、幽默)。年轻时,他梦想成为一名海员,对大海充满浪漫主义幻想。19岁时,王战团参军成为一名海军,后来因种种原因,精神受到严重刺激,最终退伍。退伍后,王战团被安排到第一飞机制造厂担任电焊工。然而,由于精神疾病反复发作,领导选择给他长假养病。在外人眼里,他的行为荒诞,如与去世的棋友下象棋、幻想自己是振翅高飞的大鹏等,这些超出常理的行为恰恰透露出他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而“我”,作为书中的叙述者,却能透过表象看到他的痛苦与挣扎。这种深刻的理解与同情,让“我”与王战团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默契与联系。
小说中的“我”天生口吃,多年求医无果,而王战团备受冷落歧视。两人都因自身的弱点遭受社会的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王战团并非真正的疯癫,而是一个在时代与家庭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的普通人。他的“疯”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与逃避,于是两人开始一起“疯”,一起捡树枝、生火烤刺猬肉、看大仙儿……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情感,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战团的内心世界。
书中,“我”与王战团的互动充满了温情与感动。无论是王战团指挥刺猬过马路的荒诞场景,还是他疾病发作时的无助与痛苦,“我”都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声的支持与安慰。而王战团的存在,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与勇气。
另外,《仙症》还包含《蒙地卡罗食人记》《他心通》《凯旋门》《霹雳》和《森中有林》等五篇小说,都使用了大量的沈阳方言和东北民间信仰元素,通过多人的第一视角抽丝剥茧地记叙了几代东北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