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不断提升改革含金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并就全党如何抓落实、如何检验改革成效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将改革任务和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纠正改革落实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更加突出系统规划部署在改革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改革成效与含金量。

一 高度警惕改革落实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狠抓落实的重要性,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要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需高度警惕的是,当前抓改革落实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

(一)缺乏斗争意志和担当精神,出现改革消极畏难现象。对于当下改革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之敏感、复杂、艰巨程度前所未有,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智慧与担当。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不愿、不敢直面问题矛盾,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打退堂鼓”。一些领导干部害怕得罪人,不敢也不愿触碰深层次矛盾,对吹糠见米的改革抢着做、浓墨重彩,对动真格、难度大的改革绕道走、轻描淡写。在落实改革举措上既不敢破除陈规积弊,又不敢向顽瘴痼疾开刀,更不敢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美其名曰“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二)无的放矢、为改革而改革,出现改革“局部空转”现象。改革“局部空转”是指表面热热闹闹、流程一个不少,实则无用无效,一些地方对改革使虚劲、做虚功、整花样、玩花活,改革措施与发展目标错位,与解决矛盾问题脱节,甚至把改革本身当目的,为改革而改革。有的地方“成绩不够、材料来凑”“能力不够、文字来凑”,总结汇报头头是道,看似动作、亮点不少,实则缺乏具体实际行动和有力有效措施,让干事创业、改革发展在“文来文去”、处处留痕中虚耗“空转”。有的领导干部看似想了不少招使了很大劲,结果空耗资源、无功劳碌,甚至南辕北辙。热衷于喊口号、造声势、摆花架,盲目追求改革举措、方案、文件的数量,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没有多少实绩就大肆宣传、到处邀功。

(三)急于求成、虎头蛇尾,出现改革“半拉子工程”。一些地方对待改革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前期缺乏深入调研,不管条件是否成熟,将长期目标短期化实施,“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结果欲速不达。对整体任务简单分解、硬下指标,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导致打乱仗。落实改革任务开始劲头十足,不到两个回合就偃旗息鼓,搞成“半拉子工程”。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将改革做成“夹生饭”。忽视改革“最后一公里”,导致工作前功尽弃。

(四)本位主义、推诿扯皮,导致改革变形、延滞现象发生。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需要自我革命、自我牺牲,敢动真格、善打硬仗的精神。改革就是要打破一些坛坛罐罐,突破一些条条框框。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胸无大局,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对改革任务搞选择性落实,甚至不惜损害全局利益制定和执行自己的“土政策”,导致改革变形走样,把好经念歪。还有些地方领导逃避责任,上推下卸,一有问题就“甩锅”,本是“改革执行者”,却变身为“改革监督者”。潇洒只能是自己的,麻烦永远是别人的。有的干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奉“压、拖、躲、推”为处事原则,遇事时,或以“了解了解”朝下压,或以“协调协调”往外推,或以“汇报汇报”向上交,往往大事小办、急事慢办、非办不可的事情敷衍塞责,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本位主义、推诿扯皮的结果是相互掣肘或无人负责,导致改革停滞甚至倒退。

二 抓改革落实必须坚持系统规划部署

上述不良现象,虽然只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个别存在,但直接影响改革成效,挫伤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积极性,甚至败坏党风政风,必须高度重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决防止和纠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更加突出系统规划部署在改革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一)更加注重改革整体推进,全面发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改革主要采取分领域、分地区推进。但这种改革的局限在于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 进入新时代,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合力。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谋划落实,完整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与具体改革的关系、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之间的关联状况。

(二)更加注重改革重点突破,精准发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需要更加突出重点,依靠精准发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牢牢牵住工作的“牛鼻子”,把主要精力、资源等投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明确方向重点,提升改革实际效能。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精准施策,创造性地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促进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三)更加注重改革协调配套,协同发力。“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在改革实践中,既要加强各项改革举措之间在政策取向、落实过程、成就效益方面的协调配套,也要推动各项改革自身在落实过程中实现目标、手段和实施的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为改革形成整体合力创造有利条件。

(四)更加注重改革行稳致远,持续发力。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才能解决。“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改革之路的关键节点,面对更难蹚的深水区、更难啃的硬骨头、更难走的险滩,如何才能行得稳、走得远?一是吃透改革要求,细化分类重大改革举措,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二是抓好责任落实和督察问效。明确各项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三是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推动成功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巩固提升。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把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单位:义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