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纸短情长 感恩有你

黄田

自1997年千里迢迢来到五金之都永康寻梦,至今整整27年,常有作品在报刊发表,其中不少刊登在《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永康金报》上,还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这些成绩虽然算不了什么,但凝聚着《金华日报》编辑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没有《金华日报》老师的指点、帮助和激励,就不可能有这些文章变成铅字,也不可能使我在写作路上一步步坚持到今天。20多年来,我在工作中学习、运用《金华日报》,视之为良师;在生活中欣赏、钟爱《金华日报》,把它当做益友。今天,我将这些故事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1998年12月,我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原金义集团老总陈金义向新闻界透露要向“家族制”开刀的消息。我觉得此事在当时颇有启迪意义,便以此为由头,写了一篇言论《私企打破“家族制”势在必行》寄给《金华日报》“经济语丝”专栏。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刊登出来了。几天后,这篇言论又在《中国乡镇企业报》发表。

这篇言论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在各级报刊发表了几百篇言论和时评,出版了几本杂文随笔集,还加入浙江省杂文学会。我想,没有这个良好的开端,哪里会有现在这个可喜的结果。

1998年下半年,《金华日报》举办“改革开放20年·家中看变化”有奖征文。我根据家里的巨大变化,写了篇《木房·砖房·钢筋水泥房》寄给报社编辑部。过了10多天,这篇稿子得以刊发。后来,此文又在《浙江工人日报》副刊头条刊登,让我喜出望外。

2005年上半年,《金华日报》与共青团金华市委等单位联办首届金华市外来务工青年文学大奖赛。我写了一篇《连升三级》寄给报社,这篇征文刊发后荣获大赛三等奖。这是我当时征文比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我犹如运动员荣获金牌一样高兴。

有一次,我写了篇2000多字的人物通讯,用电子邮件发给《金华日报》青年版编辑。编辑打电话给我,说题材不错,但内容不够充实,需要补充修改。为写好这篇稿子,编辑又专程来永康,对当事人进行了细致采访。经过精心加工、润色,这篇通讯《从职高生到一流CEO》在青年版发表,并受到读者好评。

后来,《金华日报》不断发展壮大,又在永康创办了《永康金报》,我十分高兴,经常在QQ里跟金报的编辑老师交流,向他们学习办报和写作经验,在他们的帮助和启发下,我们的企业报越办越好看,多次获得全国和金华市优秀企业报荣誉。

金报这种对外来作者一视同仁的办报理念,对新闻作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报纸编辑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敬佩。我想,只要具备这种难能可贵的理念、精神和工作态度,不管当今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竞争如何激烈,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纸短情长,感恩有你。金报就像茫茫黑夜里的一盏航灯,照亮着我这个外来作者在人生的大海上砥砺前行;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浇灌着我这棵无名小草在文学百花园里开花结果;更像一位良师益友,鼓励着我这个浙漂追梦人在构建中国梦、人生梦中踔厉奋发,就像《早安隆回》中唱的:“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

20多年来,在金报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耐心指点下,我坚守文学梦想,不断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有的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露脸,有的作品被收录多种选集,我至今出版5部作品,加入浙江省作协,圆了我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