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与共和国同行 向现代化奋进

细雨汇“江” 润“柳”生长

百镇共建助力柳城江南做大共富朋友圈

本版图片由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人民政府提供

巩长青 钱增/文

小小的黄豆,磨浆、点卤,然后变化成各种豆制品。在张建平眼中,宣平豆腐就是他的乡愁记忆:圆乎乎的油泡、韧性十足的香干、裹着肉泥的豆腐丸……豆腐的花样多得令人吃惊。

正是基于这份乡愁,张建平、曾琳和雷郑红三人一拍即合,于2023年7月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创办了浙江宣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记忆中的“豆腐工厂”开回了家门口。小小的黄豆,搭乘金华“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的东风,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和永康市江南街道共同助力下,更是“点豆成金”。

一条共富路,两地共建情。2022年5月金华市“百镇共建强基”行动正式开展,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与永康市江南街道结对共建。从此,“江”里流出涓涓细流,“柳”上抽出簇簇枝丫。两地紧抓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情况、需求痛点,在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共建、医疗服务共享、教育共建共融上精准发力,深化合作交流,发挥出了资源融合“1+1>2”的效果。截至目前已达成8个大项30个小项共建协议,举办各类50余项活动,将双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百镇共建 “点豆成金”梦成真

今年,8月中旬浙江宣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一面写着“授人以渔 扩路搭桥 百镇共建 江柳同行”的锦旗送去了永康市江南街道。

在雷郑红看来,如果没有“百镇共建强基”这个平台,“宣森豆腐”的发展不会如此顺利,如果说回乡投资仅仅是为了当初填满内心的“乡愁”,那么后续的发展才是柳城人愿意看到的场景。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曾是原宣平县的核心区域,尽管宣平县已成历史,但是宣平小吃的名气仍经久不衰,其中宣平豆腐在八婺大地美名流传。豆腐美味,但是运输保存难度较大,为此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巧借社会工商之力建设现代化豆腐工厂,通过引用先进设备,沿用传统工艺,规模化生产宣平豆腐,以产业造“富”一方百姓。

“2021年12月完成土地流转后,我们便开始加紧施工,现在可以日产万斤豆腐制品。”张建平说,“我们三个合伙人,在接到镇党委政府的邀请后,‘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头便挥之不去,经多轮可行性论证后,最终决定共同出资建设厂房、投入设备,将从小吃到大的宣平豆腐进行量产,并注册宣森商标,打响宣平豆腐的美誉度。利用超市之乡的强大网络,让宣平豆腐走得更远,走出八婺大地。”

在张建平看来,打响宣平豆腐区域品牌,要走的路还很长,宣平豆腐的特色是传统制作工艺,但采用工业化设备,只有量产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个时候“百镇共建强基”抛来了橄榄枝。

“柳城畲族镇和江南街道就像娘家人一样,我想去哪个部门对接业务,工作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帮忙对接。”雷郑红说,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1月,柳城畲族镇与江南街道共同打造的“点豆成金”共富产业项目门店,在永康市江南街道溪心菜场正式开业,形成“柳城—江南”豆制品专项供应链。如今这条供应链不断拉长,“宣森豆腐”送入永康各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食堂,即便销售淡季,每天供应到永康的豆制品依然达到了1250公斤,实现了宣平豆腐走出去的“第一步”。

致广大而尽精微,“宣森豆腐”在发展之初离不开“百镇共建强基”的政策支持。“目前我们是浙中地区最大的豆制品企业,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树立“宣森豆腐”品牌。”雷郑红说,在“百镇共建强基”的强力助推下,宣森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以企业的豆制品产业园为研学基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以研学体验者的口碑宣传“宣平豆腐”品牌形象,并串联起前湾村红色教育基地,整合宣传柳城畲族镇的文旅资源,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计划在全塘口村流转到190亩土地上种植油菜,收割后既能肥沃土地又能榨油为制作油泡提供原材料,延长了豆腐产业链的上游,可谓一举三得。未来5年,“宣森豆腐”的专项供应链每年消耗原材料大豆约3600吨,将有效带动柳城及周边山区乡镇村民开发大豆种植基地的积极性,为大家带来每年300万元以上的增收。

“江柳”同行 惠民服务共享多

柳城畲族镇是我省最大的民族乡镇,畲族人口占12%,畲乡风情浓郁、畲族文化氛围浓厚。如何让畲族文化走得更远,焕发生命力,2022年“百镇共建强基”行动以来,柳城畲族镇蓝晓燕等畲歌畲舞传承人依托“文化走亲”活动,组建表演团队、开展畲族文化培训,通过百镇共建平台为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已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余场次。在永康市江南街道山门头村岗谷岭景区,来自柳城畲族镇周处村佘田山哈文化艺术团的特色情景剧《情定畲乡》定期上演,浓浓的畲乡民族文化风情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文旅新体验,截至目前累计在景区演出30余场,带动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了15%。两地联合举办的主题交流文艺汇演在柳城畲族镇、江南街道开演4场,吸引观演群众超万人。柳城风华艺术团还在江南街道的介绍下,参加了永康市永祥街道杨梅节的开幕式演出。今年4月3日,在第十六届永祥竹笋节上,永康市江南街道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以“非遗”为主题,在舞台上展示两地非遗文化,既有永康的《拱瑞手狮》《跳魁星》《幸福莲花》等表演,也有武义的《畲族婚嫁》表演等。

在两地医疗服务共享上,重点关注山区留守老人、儿童的健康,常态化开展义诊巡诊、技术交流。共建以来,永康市江南街道联合该市中医院、江南卫生院开展“百镇共建、服务山区”专场义诊活动12场,问诊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群众2200余人次。在两地教育共建共融上,聚焦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互联网+教育”建设,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初中和武义金穗民族中学牵手,实施在线同步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累计送优质课下乡8次,千余名学生从中受益。为共同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永康市江南街道山门头村岗谷岭景区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小黄山、梁家山等景点强强联合,通过设计旅游套票和各类疗休养优惠政策,实现跨地联动,优化游客游玩体验。

“江柳”结缘 人才帮扶创思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说的是人才的重要性。柳城畲族镇与江南街道在育优建强乡土人才上精准发力,培养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队伍。电商共联是永康市江南街道与武义柳城畲族镇结对共建的内容之一。江南街道依托人才资源,为柳城畲族镇组建电商导师团,通过“一对多”跨村帮扶形式,选派5名电商名师直接把电商课程送到了村里,为柳城农民带来了全新的电商营销思路,推动打造了一支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感谢吕老师给我们送来生动的电商课,回去以后我的小黄车、橱窗就能上架宣平小吃了。”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正正馄饨店老板娘郑东英说。

在永康市江南街道的帮助下,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在县前村城南码头、县后村清廉广场、车门村浙星红茶、祝村“十里荷花”景区培育打造出了4个乡村“共享直播间”。永康市到武义县柳城畲乡镇的挂职干部吕巍巍更是当起带货主播,仅一场直播就销售农产品套装(套盒)700余份,营业额近10万元。与此同时,畲乡茶旅共富直播也入驻永康市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好物直播间项目。

“江柳”共建以来,两地多次互访,考察学习对方党建工作法、联组走户制度等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畅谈壮大集体经济、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内容。2022年11月,时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党委副书记麻晓瑛带领党员干部助力永康市江南街道的城市更新工作,在攻坚一线展现党员干部本色,深度参与,分成四组深入民丰、华溪、西津、下园朱等经济合作社参与签约、动员工作,在攻坚一线实现锻炼提升,助力南苑区块,2天内完成征迁700余平方米。“这个过程是帮助,也是收获,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让久在山区的柳城干部得到了区位规划、产业布局甚至是工作方式方法上系统认识和改进更新。”麻晓瑛说。2023年10月武义县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武义第二中学校区扩建项目需要征迁,参与过江南街道城市有机更新的干部主动请缨,7天完成9户374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又助力武义县城城市更新征迁工作,包干壶山街道第12网格82户的征迁动员任务,历时15天的“真心”换“征心”,圆满完成7300余平方米的征迁任务。“这就得益于我们的干部在江南街道学回来的全新工作模式、运作机制,柳城干部学以致用,创新工作思维方式,得到了进一步进步成长。”柳城畲族镇干部朱晓灿说。

打造农村善治新格局,需要锻造敢担当、善作为的乡村干部队伍。为此,江南街道与柳城畲族镇在村庄治理、村干部素养本领和履职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开展交流,通过“村对村”传授经验,培育兴村治社导师,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互补、人才互通,不断发掘共建潜力,有效推动项目及时落地。

群雁高飞头雁领,双向“奔富”路更宽。“百镇共建强基”行动恰似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柳城畲族镇和江南街道两地群众正走在同舟共济创伟业、薪火相传向未来的征程上,不断扩大共建合作,结出更多共赢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