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兰溪新闻

科技兴农 绿色优农 品质强农

兰溪“新农人”绘就农村“新”气象

记者 张婧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肥时。

昨天,兰溪市赤溪街道柳塘村,养殖户在养殖塘里开捕兰江蟹。随着一只只蟹笼被拉起,挥舞着大螯的螃蟹浮出了水面。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兰江蟹是兰溪地方特色水产,已成为当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为农业大市的兰溪,凭借其丰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正在以“新农人”的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兰溪市拥有兰溪杨梅、兰溪枇杷、兰溪毛峰、汇潭甘蔗、兰溪小萝卜、兰江蟹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居全省第—。2023年,杨梅、枇杷等六大地标农产品一产产值12.33亿元,增幅15.2%。近年来,兰溪市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多方面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型,注重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实施创新政策和建设现代农业平台,为“新农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兰溪市在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充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激发新动能”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梅三代”助力“梅”好未来

近日,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布“2024浙江好杨梅”推选结果,兰溪市农业农村局选送的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的荸荠种杨梅获金奖,东魁杨梅获优质奖。

“1984年,我父亲开辟了十亩荒地开始种植杨梅。”汤友贵家庭农场负责人汤友贵告诉记者,从父辈开始,他们家种植杨梅历史已达40年,以前的杨梅普遍个头较小、味道偏酸。2016年,汤友贵钻研种植技术,改进设施搭建新大棚,摸索“精品梅”杨梅大棚的控水技术,让杨梅的甜度、个头都有明显提升,同时避免了梅雨季的毁损,杨梅价格随之上涨。汤友贵还在每个包装箱上贴上商标、二维码和手机号码等信息。每一颗杨梅都有迹可循,品牌价值产生的效益使杨梅销售价提升至每斤100多元。

随着杨梅销售不断拓展,汤友贵意识到,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提档升级亟需吸纳新生力量。2021年,儿子汤须钧组建了兰溪市龙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大棚自动化管理,通过手机控制温度、湿度和各项生长指标,喷滴灌、雾化设施和地温等设备也实现智能化控制。汤须钧说,园区还引入机械化操作,如爬山虎运肥、无人机运杨梅,开设“梅三代阿汤”抖音号,借助自媒体拓展销路,打造“出口梅”。今年,兰溪杨梅三次飞出国门,“此次出口到迪拜的杨梅售价为每斤500元,每斤约有16颗,单颗杨梅售价达30多元。”汤须钧说。

“蟹二代”让兰江蟹充满“科技感”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兰溪市赤溪街道柳塘村的鸿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孙华斌说,今年夏天连续高温,兰江蟹上市时间相应推迟,但一些成熟的母蟹已经上市。

兰江蟹作为兰溪的地标农产品,以其肥满的肉质和鲜甜的味道赢得众多蟹迷的青睐。孙华斌是兰溪第一个在水塘养殖兰江蟹的人,刚养蟹那几年,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遇到不少挫折,但他没有气馁,吸取经验继续钻研。2021年,儿子孙崇康大学毕业后来到兰溪帮父亲养蟹。孙崇康的加入让传统水产养殖迭代升级为运用物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养殖,使养蟹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孙华斌说:“现在,我们采用渔业无人机进行投饵和施药,通过先进的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池塘水质环境,配置微孔底增氧设施,可根据水塘状况及时增氧。如今的兰江蟹充满了科技感。”

孙华斌解释,养蟹的核心在于养水,优良的水质是兰江蟹健康生长的基础。为此,公司不仅建立机埠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还在每口池塘设置连接水管,实现水循环排放。同时,从外地引进不同种类的水草种植于池塘中,以净化水质并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今年兰江蟹产量预计每亩350斤,销售总额可突破1000万元。

近年来,兰溪市制定兰江蟹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包括苗种研发中心、养殖示范基地、教育培训中心、电商平台和仓储物流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成立了“蟹逅美味共富联盟”,推动基层组织的“联建”、养殖技术的“联学”、发展思路的“联谋”和销售渠道的“联通”,实现从传统养殖到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养殖的转变。

星光鱼塘“鱼蚌共生”

9月正值珍珠“种植”季节,在兰溪市卧龙源水产养殖基地,聚光灯下,工人们手起刀落,有条不紊为蚌壳做“手术”,将切好的膜片植入母蚌内,经历挂网后再将其放进星光鱼塘。

卧龙源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张俊达说,早些年,本地水产养殖主要是“以蚌为主,养鱼为辅”的珍珠养殖模式,此模式需不断向水体投放大量的有机肥,劣质的水体环境和污浊的空气一度将珍珠蚌这个净水品种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整治对象。

前几年,张俊达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蚌鱼混养三年连收养殖,这种立体化集约化的循环种养模式,不仅实现生态与品质并重发展,还实现“鱼一年轮捕两茬,珍珠蚌三年卖一茬,树木五至六年售一茬”的高收益。目前,“一蚌二鱼三收获”模式已经成熟,并在周边乡镇、县市推广。

“现代化技术应用不仅缩短珍珠养殖周期,同时也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张俊达说,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现今的星光鱼塘采用智能诱饵、鱼粪肥水和贝莲净水等先进技术,确保鱼与蚌的绿色共生,实现养殖效率最大化,走向立体循环易推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张俊达介绍,随着生产基础设施和标准化技术的完善与推广,珍珠产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每年基地增收600万元,带动养殖户增收1000万元。

兰溪市诸葛镇厚伦方村村民方素兰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壮大,珍珠养殖业收入占全村所有收入的一半以上。

“新农人”不仅传承传统农业的精髓,还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采用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兰溪正在逐步形成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格局。

(图片由兰溪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