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假儿歌侵蚀孩子心灵净土
记者 董易 通讯员 陈星辰
都说孩子是世间纯真、美好的代表,但最近,一首风靡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圈子的歌曲《大香蕉》引发热议。
这首歌凭借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直白的歌词,在孩子中间迅速流行开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家长对这首歌表达了强烈不满。结合与歌曲对应的香蕉舞蹈动作,一些家长直言“毁三观”,认为歌词内容不仅没有营养,还涉嫌擦边,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家长过于敏感。
记者询问了多名老师及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的一部分歌曲存在“成人化”现象,甚至出现一些低俗歌词的歌曲。“孩子们自我控制能力和辨识能力尚未成熟。”市丹溪小学音乐老师孟雁认为,遇到此类情况,孩子们无法辨别歌曲优劣,或觉得滑稽有趣,或跟风学唱。
金东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方玲说,现阶段孩子接触的文化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纯净,有些歌虽然不是面向孩子,但偶然接触可能就会被吸引。她将音乐文化比作人的饮水吃食,“白开水对身体有益,但不及对身体有害的碳酸饮料受欢迎;健康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很好,但有的孩子就喜欢洋快餐”。
假儿歌以搞怪低俗为卖点,严重违背儿歌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初衷。它们如同“毒果实”,外表诱人,内里却充满毒素,其危害之大,不容忽视。
正如方玲所言,短视频中的音乐鱼龙混杂,有些搞笑视频、博取眼球的音乐元素、游戏音乐等,虽有娱乐性,但没有任何可以汲取的成长价值,不能给孩子成长带来营养。部分音乐视频对成人也有消极影响,对孩子而言更是“毒音乐”。这类低质量音乐理应被筛选、取舍,划清年龄边界,“毒音乐”应该被隔离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之外。
要想根除这些“毒果实”,短视频平台作为内容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短视频平台应加强自我监管,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上传的音乐内容进行严格筛选,禁止发布含有不良信息的音乐。为确保儿童接触到的音乐内容健康适宜,可建立儿童内容审核小组针对儿童的歌曲、视频、故事等开展审核。
定期对平台上的音乐内容进行评估和审查也十分重要。各平台要及时根据反馈进行整改,确保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对于漏网之鱼,平台应建立便捷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不良内容,一旦核实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不良音乐上传者,平台需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如警示整改、限制发布、暂停更新、封禁账号等措施,及时消除违法信息内容。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帮助平台对制作、传播不良音乐的个人或机构进行处罚,从法律层面予以约束。
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也很重要。曾几何时,不少孩子流行唱日韩歌曲,后来经过适当引导,如今优质国风音乐逐渐兴起受到人们广泛喜爱。这样的转变,无疑是积极向上的。
在隔离“毒音乐”同时,优秀音乐的推广需要跟上步伐。利用短视频优势,通过平台推荐、专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儿童接触高质量音乐。
从歌曲创作层面来说,需要更多优秀创作者投身儿童歌曲创作。假儿歌盛行,也反映当下儿童歌曲创作质量不高,不少歌曲创作出于商业利益,而非艺术价值。创作者需要花时间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站在孩子角度、欣赏品味进行创作。优秀的儿童歌曲不仅能传递正能量,还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长与学校也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监督孩子的媒介使用情况。家长要加强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监管,充分使用平台提供的监护工具。例如,为孩子的电子设备设置未成年模式,建立黑名单,为孩子屏蔽特定歌曲或歌手。学校则可设计或开发课程和活动,教育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内容,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提高辨识能力;也可以组织创作和推广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审美观,抵制低俗文化。
围堵假儿歌,需要平台、家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多方携手守护儿童心灵净土,为孩子们创造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