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 让我如痴如醉
潘丽仙
最早认识《金华日报》是在1980年的暑期。
一天,妈妈叫我到隔壁老书记家借簸箕,碰巧遇到邮递员叔叔送报纸来,我好奇地问道:“叔叔,这报纸是哪里寄来的?价钱贵吗?”没等邮递员开口,老书记便马上接话说:“小丫头,这是县里下派给每个村的精神食粮,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抽空组织学习,了解国家大事,认清大好形势。报纸里有很丰富的内容呢,有小说连载、童话故事、科技知识,还有诗歌、散文等。你以后家庭作业抓紧时间做好,也可以过来瞧瞧,跟大伯一起学习、进步。”
为了提高自己的识字量,我每天都往老书记家跑,风雨无阻,寒暑不断,人们常说日久生情,此话一点不假。久而久之,我对《金华日报》便有了一种很微妙的感情,阅读报纸成了我每天茶余饭后的必修课。开始只是迷恋报纸上的小说连载,后来渐渐对副刊的文学版面也产生了好感。什么诗歌、散文都要逐字逐句地研究,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读初三时,当时的金华县罗埠区文化馆举办了一次以“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取得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与,没想到得了一等奖。当时负责文化馆的宣传干事周益龙和其他几个评委目睹了我的文采,都赞不绝口。周干事还建议我把此稿投到《金华日报》试试看能否刊登。我按他的指点一一照办,果然在22天后见报了。
有许多父亲的熟人拿着报纸给他看,其中有人说:“老潘,您女儿文采真不错,真有两下子!到底是老师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父亲听着这些赞美,心里甜滋滋的。回到家里,他笑呵呵地对我说:“丽仙,你很喜欢看《金华日报》吗?要不,下半年我们家也订一份?”就这样,《金华日报》在我家安家落户一直到现在已经整整41年,如今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我不仅爱看,而且也爱动动笔墨。读高一时,碰巧学校兴起一股“琼瑶热”,害得老师惊慌失措,吓得家长神经过敏。看着他们每天紧张兮兮的样子,我觉得又好笑又可气,于是便起草了《我渴望青年男女间正当的友情》这篇稿子,希望能用舆论的力量提醒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老师和家长不要大惊小怪。文章发表后,我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也拥有了一大群粉丝。
1985年1月25日,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也是个让我们整个家族悲痛又骄傲的日子。这天,县委书记带着几位部队首长来到舅舅家,把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我们:刘展亮表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奋勇作战,在手部、腿部多处受伤,眼睛炸瞎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在最后时刻果断地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荣立一等功。得知这个噩耗,我们一大家子都伤心痛哭,一连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英雄的哀思,我立即创作了一篇《英雄魂》,并在《金华日报》发表,反响热烈。
我的心中对这些未曾谋面的编辑充满了感激。正是他们的鼓励与认可,才让我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原来的写作爱好者发展成《金华日报》的通讯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
前段时间我到外地进修学习,因此很长时间没看到《金华日报》,回到家后我放弃了家务,迫不及待地拿起报纸,有滋有味地阅读起来。前几年,我阅读日报,会把认为好的一些文章剪贴起来,并带在身边。2009年7月上旬,学校组织我们到北京游玩,晚上回到旅馆,觉得寂寞极了,于是就掏出小本子,把那些剪辑摘抄的好作品拿出来欣赏,寂寞顿时被充实所代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金华日报》的红色报头,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这么多年,《金华日报》伴随着金华这座城市的成长而不断壮大,它不仅记录了金华的点点滴滴变化,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我想,《金华日报》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好伴侣,即使再过10年20年,我依然会每天关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