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七星闪耀已百年 文旅融合焕新颜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吴璇 摄 宋洁梅

“七星伴月的湖面,延续灯火阑珊已百年……”伴随着村歌《心锁寺平》的悠扬曲调,时隔7年,来自衢州的游客傅德良带着亲朋好友,再一次来到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变化好大,看起来更美了。走,我们快进去瞧瞧!”站在村口,看着眼前的青瓦白墙、鹅卵石小路,傅德良迫不及待地往巷子深处走去。

不远处,本地人戴柏通在家门口支起小摊,叫卖着自家做的千层糕;砖雕展示馆内,一块块精美砖雕吸引了成群探奇的研学孩童。寺平,在热闹的烟火气中苏醒过来,开启了新的一天。

从名不见经传的山水古村到迎八方来客的热门景点,从沉睡的“空巢古村落”到年轻人聚集创业的热土,寺平是怎么做到的?寺平推动乡村振兴路径的成功实践,为“古村新生”提交了答卷。

起调 让历史建筑 “活”起来

鱼跃七星村,狮迎九州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汤溪镇寺平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全村以七星伴月构建,保存较完整的厅堂有8座,古民居数百间,凭借数以万计的精美砖雕,赢得了“中国最美砖雕在寺平”的美誉。

守着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却未能发挥经济效益,这让寺平村民深感惋惜。2002年,在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提出了修缮古建的想法。“当时我们想,保护好古建筑,以后可能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出路。”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戴维平说。

为节省资金,村干部带着村民四处收购邻村旧房老屋的旧砖旧瓦,“旧砖旧瓦便宜,更符合修旧如旧的特色”。由于寺平村大多厅堂都居住着村民,这给保护古建筑带来不小的难度。戴维平和村两委成员走家串户,对村民进行动员劝说,向村民讲明保护古建筑的意义。面对村干部的耐心细致和为村庄发展所花的心血,大部分村民都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主动腾出住宅进行修缮。

当时村里没有维修经费,村委会成员自发集资,“向镇里要一点,村干部出一点,村里自筹一点”,就这样,首批三四十万元的修缮经费终于有了着落。“为了省钱,都是村里自己喊师傅来维修。”回忆起当年修缮古建筑的日子,戴维平依旧历历在目。

2004年前后,寺平村开始新农村建设,眼光长远的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进行商议,着重探讨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的措施与方案。“弄堂不要浇水泥路,用鹅卵石铺”“村口的石桥可以修复一下”“晚上太黑了,搞点八角灯和红灯笼装饰亮化”……村民们的一条条建议最终变成了现实,一系列的举措让全村古韵氛围愈加浓厚。

通过村庄整治和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村中弄堂门楼变得清逸秀丽,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悠悠古韵。寺平人惊喜地发现:村子变美了,游客也来了。

升调 让文化旅游“火”起来

为了让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打响知名度,2006年11月,借助金华国际黄大仙旅游节开幕的契机,作为分会场的寺平村启动了农家乐休闲游。

说起刚开业时的情景,作为寺平人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胡阿荣印象深刻。“一下子来了很多游客,很多配套设施没有跟上。”胡阿荣说,村里采取的做法是,只要有游客来,村两委就会派人陪同,虚心接受游客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只要有外地游客过来,村里就会派人到15公里外的高速路口迎接,只要有2辆大巴的游客同时过来,村里的腰鼓队还会列队欢迎。”正是热情、真诚、周到的服务打响了寺平古村的知名度。

为了让古村落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寺平村还培训了专业的导游,唱响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同步发展的大戏。寺平媳妇吴柳青是村里培养的第一批导游,逛古民居、讲传统文化,经常忙得脚不沾地,“忙的时候一天起码要讲解五六遍,有时候晚上都有本地游客来,基本一整天都在外面走”。

到了2012年,寺平村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古建筑修复保护,旅游景点、旅游公共设施、村庄景观及文化配套建设,村庄绿化等项目。随着游客的增加,有机米、农家菜籽油等农产品收入超过2000万元,寺平人第一次尝到了文旅发展的“甜头”。

2015年10月,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活动第二季在寺平村启幕,村里一下子来了37名“洋村民”。这场活动的效果远远超出寺平人的想象:活动第一天游客达2万人,全年游客量破10万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戴文汉是5号住家的主人,他至今记得当时的热闹场景:“路上连车子都停不下了,感觉村子一下子就火了,游客是一批接着一批来,根本忙不过来。”戴文汉说,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寺平人坚定了走文旅发展道路的信心。

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后,如何让寺平继续保持人气?2016年,寺平村推出了文化旅游节,这一办,就是4年。旅游节中,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银娘省亲》赢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转调 让多元业态“潮”起来

这个夏天,村党支部书记戴永彬可谓是连轴转,商议策划中秋活动、学习考察古村落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他看来,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引入新兴业态,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

2020年11月,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开发新业态被很快提上了日程。看着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木雕匠戴德文动起了回村发展的心思。他16岁跟着舅舅开始做木雕,已入行40年,曾参与多件业界知名大型作品的雕刻,是汤溪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村两委得知戴德文的想法后,第一时间表示支持,把一套闲置民居以5年不收租金、水电费全免的条件提供给他作为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后,四周的村落都找戴德文帮忙修复古建筑,牛腿、雀替、斗拱……一个个修复订单纷至沓来,生意十分红火。“由于制作工艺的改变,会做砖雕的人越来越少。”望着工作室门檐上的砖雕,戴德文表示,自己也会砖雕的手艺,在做木雕的同时,也愿做“守砖人”,让寺平的砖雕技艺一直传下去。

除成立雕刻工作室,寺平村还有一家红色主题沉浸式剧场。年轻的策划设计团队根据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等特色,创新性地打造了剧本杀实景文旅项目。“我们的沉浸式剧场具有天然的高融合性,两天一夜的剧本可以让民宿增收,村民的农家特产也可以融入剧情。”中国研学网浙江运营中心负责人朱弈伊表示。

“这个村子太有文化了!”这是市级文化特派员王潇对寺平村的第一印象。今年夏天,王潇只要一有空,就往村里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谋划文化项目,参与村歌《心锁寺平》的制作,搜集文化资料编纂成册,围绕砖雕、银娘故事等打造文创产品,根据不同年龄段开发特色餐饮……一条条为寺平量身定制的建议被写进了项目意向表。“希望能通过一些文化项目,给村里带来人气,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寺平、留在寺平。”王潇说。

“七星伴月的湖面,延续灯火阑珊已百年……”正如村歌《心锁寺平》所唱,如今的寺平正在焕发新生机,好风景里的好日子正在延续。

记者手记

百年古村

焕新彩

通过两天的现场蹲点,记者能够沉浸式感受“振兴”带来的现实变化。特别是拿着往日旧照,比一比今时今日的改造提升现状,有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看到曾经破旧呆板的古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浪漫的“网红”,闲置良久的旧民房升级改造成有着独特风格的新茶社、新民宿,心里有种莫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独具匠心的谋划、日复一日的劳作、持之以恒的坚持,寺平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村民生活品质有了新的提升,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多了起来,邻里乡亲的腰包鼓了起来。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寺平的发展故事证明,抓住机遇、盘活资源、另辟蹊径,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