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高质量托育服务
义乌“幼有善育”厚植儿童幸福底色
记者 金晓英
记者从近期举行的义乌市儿童健康管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该市聚焦“儿童优先 全面成长”,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探索儿童健康服务领域创新改革。其中,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是重点领域,义乌主动承担国家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试点、国家普惠托育城市试点等10多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努力创新探索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优质、普惠、均衡、便捷的“幼有善育”服务体系,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义乌实践。
打造“1+N”照护服务阵地
“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忙,我们老人不会开车,远的地方接送孩子又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有普惠托育园,照看起来方便多了。”秋季开学,义乌市稠城街道词林社区居民吴大妈每天步行到离家仅500米的普惠托育园,接送30个月龄的孙女上下学。
去年12月,词林社区普惠托育园投入使用,是义乌首家“普惠性+公益性”社区托育机构。该园课程内容丰富,有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孩子的能力开发、秩序感、参与度培养都十分有益。吴大妈一家入园考察后都很满意,这学期把孩子提早送入园。
在江东街道,聚居的朝鲜族人较多,为此专门设立一个朝鲜族托育园,园内60%以上的孩子都是朝鲜族,汉族孩子也可以报名体验。园内一周7天均设有托育班,其中周六班专为朝鲜族孩子开放。
针对多民族、多国籍、多文化的特点,义乌近年来不断深化托育园照护,向有特殊文化需求的适龄儿童提供幼儿照护服务,让中外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儿童健康、婴幼儿照护等方面的科学育儿知识,打造“1+14+X”服务体系正是义乌善育的一大特色体现。
该服务模式依托义乌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及婴幼儿照护服务实训基地,负责研发推广儿童早期发展课程,培训儿童早期发展引导员、保育员及托育师资,在14个镇街分别建设集“医、防、护”于一体的标准化、一站式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同时,出台儿童早期发展驿站管理办法,落实常态化活动资金,利用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托幼托育机构等场所,统一配置柜具、地垫、玩教具等设施用品。目前已设立20平方米以上儿童早期发展活动驿站110个,分月龄组织开展亲子游戏、育儿分享及健康宣教等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据统计,今年以来,义乌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3000余场次,7000余人次参与活动,养育人照护知识普及率、知晓率达90%以上。
健全托育人才培养体系
新学期,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新招200名新生。该专业是金华市示范专业、省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自1988年开设以来,该幼儿保育专业已为社会培养近4000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多名学生成为义乌市名教师、骨干教师、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是培养保育人才的摇篮。
善育模式扎实落地的背后,离不开夯实的人才保障。义乌聚焦保育员、婴幼儿引导师人才培养,开设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保育员培训班,每年常态化培训保育员3000名以上。
加强紧缺型育婴管理、托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职业技术培训,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义乌国际商贸学校开设育婴专业课程;提升托育队伍服务技能,加强对托育机构负责人、保育员、保健员、育婴师等的技能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该市共有143名托育机构负责人、1773名保育员、394名保健员、300名食堂工作人员完成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扩大托育服务多元供给
家住义乌市北苑街道春晗三区的妮妮今年才2岁半,新学期被父母送到家门口新开的北苑中心幼教集团紫荆园区上托班。崭新的园舍、丰富的托育课程、省一流园的师资配备标准,不仅让妮妮很快适应新环境,也让家长很放心。据悉,北苑中心幼教集团下辖3个园区都开设有托班,满足居民就近托育需求。
当前,义乌正全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更好地缓解家庭对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养育焦虑,提供全面、科学且富有温度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义乌已连续3年将新增托位任务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形成惠及本地户籍、外来建设者、少数民族和外籍婴幼儿的义乌特色托育服务体系,全力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数据显示,目前义乌每千人口托位数4.38个,共有托育机构239家,提供托位8344个,普惠托位占比81%。
创新数智应用,升级儿童健康智慧管理。义乌打通“浙里家庭关系”“义乌托幼托育管理”等9个系统,形成全量妇幼数据应用平台,打造“善育宝”智慧应用平台,智慧连接家长端、医生端和政府端,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多场景健康服务。
该智慧平台塑造儿童健康报告、儿童成长曲线、妇幼健康列车等场景,提供儿童系统化集成式健康数据、标准化“预警式”健康管理,并集成“婚、孕、生、养、托”全生命周期多事项多跨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家长少跑腿”,全力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