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专版

文章导航

人民至上 不负重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金华实践

杜晓萍 肖华清 吕丽徽

七十载初心如磐,七十载步履铿锵。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翻开了我国政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1985年5月,金华撤地设市。同年9月14日至16日,金华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并选举产生了市人大常委会。金华市人民代表大会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迸发出磅礴的力量,迈出的每一个坚实步伐,都在八婺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铸信仰之魂 永葆绝对忠诚本色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波澜壮阔的征程,离不开党的领导。

中共金华市委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人大工作,及时讨论研究人大有关事项,先后六次召开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就加强人大工作和建设、高质量推进地方立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代表联络站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有力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金华的生动实践。

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要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一体推进忠诚人大、有为人大、活力人大、效能人大、清廉人大建设,人大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紧扣市委决策部署,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把党的主张转变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1985年,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加强土地管理、清理整顿公司、全民普法等3个决议,迈出了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第一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与党委决策同频共振,与政府工作同向发力,先后作出决议决定554个。按照市委统一安排,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积极参与重点区块和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服务中心大局。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坚决贯彻党委人事安排意图,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973人次。1987年探索开展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政绩考察,1994年率先开展任命干部述职评议,2014年率先在全国探索施行宪法宣誓制度,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人民日报》等进行了报道,有效激励了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勤勉尽责。

聚共建之力 助推八婺赶超发展

八婺大地,共建图强。“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早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为金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到“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金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综合运用各种法定监督方式,助推金华高质量发展。

致力八婺共建。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了有关加快浙中城市群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建设、全省第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三条廊道”建设等方面8个重大决议。2022年以来,连续3年高质量办理了有关都市区建设、国际陆港枢纽建设、陆港集疏运体系建设3个“一号议案”,连续多年跟踪推进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迭代打好“专项视察+专题询问+代表督政”监督组合拳,全力助推“港”“廊”“链”建设起势成势。

致力经济强能。坚持把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密切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及时作出加快民营经济强市建设决议,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专项监督,连续9年开展财政支出第三方绩效评价,连续3次开展有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询问,跟踪推进婺商回归、招大引强和重点产业链建设情况,为金华加快发展蓄势赋能。

致力创新深化。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两次作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决议,开展了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专项监督,成功举办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大工作交流会,连续4年跟踪监督科技创新、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着力推动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致力改革开放。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大潮,先后组织人大代表体验“最多跑一次”改革并开展专题询问,扎实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主题活动和专题备案审查,全力配合省人大做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立法,积极助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开展“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专项监督,跟踪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情况,促进开放贸易扩面提质,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筑法治之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坚持以科学行使地方立法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全面深化司法监督为主要抓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金华建设。

2015年7月30日,是一个载入法治金华建设史册的日子。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赋予金华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决定,标志着金华法治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6年10月25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拉开了金华实体法立法的序幕。9年行而不辍,金华地方立法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先后制定出台了20部地方性法规,有力护航了市域治理现代化。

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时代的声音就是立法的课题。金华市人大紧紧抓住立法质量这个核心,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为扶起“跌倒的道德”,制定了全国首部无偿施救规定;为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量身定制了“文明立法三部曲”;为擦亮八婺文化标识,开创了全省地方戏剧立法保护先河……在立法的征程中,不断推进立法机制和立法能力建设,创新制定全国首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规范,探索推进“六有”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全市共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6家,义乌成为全省首家“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立法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推动依法行政。始终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履职重点,先后两次作出全面推进法治金华建设的决议,深化拓展法治政府专项监督工作,大力支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发应用“金法督”系统,积极促进行政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行政机关认真执行依法行政情况年度报告制度、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积极推动司法公正。正确处理加强依法监督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职的关系,坚持以深入推进司法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公检法司基层执法司法情况监督,妥善处置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探索开展“两官”履职评议和满意度测评,创新应用“金司评”系统,实行线上线下预约旁听庭审制度,弘扬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备案审查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的重要制度。抓住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这一重要环节,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目标要求,逐一审查“一府一委两院”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报备的规范性文件,2023年首次听取审议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截至目前,已有5个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案例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收录案例选编。

行民之所盼 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牢固确立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大履职行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票决、政府执行、代表参与、群众助推”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票决制工作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拍板”到“代表票决”、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连续7年监督推动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落地落细,以全生命周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稳稳托起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了学有优教,持续关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着力加快教育补短板扬优势。连续3年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监督,推动全市公办幼儿园增加近140所,招生覆盖面提升近26个百分点。

为了老有康养,制定了《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连续多年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视察,促进康养、医养有机结合,有力助推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为了病有良医,始终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牵挂在心,全力助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分级诊疗、院前急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等工作,促进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建设,当好群众健康贴心人。

为了食有保障,驰而不息、一督到底,积极推进农业“双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高度关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促进农贸市场、学校食堂、餐饮废弃物处置中心等场所整治提升,着力维护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贴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致力守护八婺文化根脉,在全省率先作出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制定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大力推进文化、休闲、健身、体育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是抓住亚运赛事契机,做好全民健身条例执法检查,放大文化惠民、文脉传承效应。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兴水惠民、治水安民为己任,全力支持沙畈水库、九峰水库、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及时作出金华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决定,积极助推金华“五水共治”走在全省前列。持续推动三江六岸建设和城市绿地保护,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深入开展扬尘治理、固废处理、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监督,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扣缩小“三大差距”,依法作出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决定,跟踪“八婺同心·共建共富”行动,联动开展就业促进法、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助力民族乡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接力助推“千万工程”点“靓”和美乡村,让民生保障更加普及普惠,让发展实绩更加厚实厚重,让共同富裕更加可触可感。

架民主之桥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联系和服务并重,把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考量,积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

探索实行“四分类四提升”管理机制,科学组织开展代表“双岗建功”主题活动,持续完善代表建议“预交办、重点办、二次办”制度。“一府一委两院”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挂帅、领衔办理,问题解决率、代表满意率不断提升。

创新构建“双联系四联动”智联机制,全市共建立1800多个代表联络“站·点·岗”,推动人大代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三官一师一员”常态化进站活动,实行五级人大代表全员亮身份,运用“金代通”系统推广“有事码上说”,实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情常联,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全国人大《联络动态》先后4次刊发我市代表联络站经验做法。永康“龙山经验”代表联络站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3次批示肯定。

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抗洪救灾到疫情防控,全市各级人大和广大代表主动扛责、敢于担当,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奔走在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路上、基层治理一线、文化传承阵地,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添发展之力,推动解决了一批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身边小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金华人大以高度的政治担当,精心举办“中非智库论坛”人大专场、外国留学生走进人大等系列外事活动,为充分展示“中国之治”的优越性贡献金华人大作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一个个“率先”,一次次“创新”,一项项“突破”,无不记录着一届届金华人大依法行权、忠实履职的生动轨迹,勾勒出人大事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时代年轮。

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金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扎牢制度之根、行稳制度之序,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再创辉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