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浦江发展七十五年
记者 傅夏璇 通讯员 朱栋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浦江稳进提质、全面成势的奋进之年。75年来,浦江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拼搏实干的锐气、披荆斩棘的勇气,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发生质的飞跃、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经济总量不断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浦江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1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元。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全面解放,全县经济提速发展,1981年、1993年、2008年分别突破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大关。2023年达291.46亿元,增长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815元,增长6.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浦江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1949年,农业和工业的总产值比例为95∶5。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1.6%、29.7%和17.2%。改革开放后,浦江第二产业快速发展,1989年占比超过第一产业达到45%,并持续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17年浦江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0%,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三”向“二一三”直至“三二一”的转变。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7%、43.3%和52.9%,形成第二、三产业协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农业生产质效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耕作机械落后、农业规模较小等因素影响,浦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13亿元,粮食总产量4.51万吨。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2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亿元、1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16.66亿元。2023年浦江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产量2.45万吨,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128公斤增至2023年的314公斤。上世纪80年代,浦江引种巨峰葡萄,2023年葡萄种植面积达3.9万亩,占金华葡萄面积六成以上,产量达7.06万吨。
工业强县建设有力推进。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浦江工业保持较快增长,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772万元。进入21世纪后,浦江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在科技创新、项目招引上不断加大力度,200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关口。近年来,该县努力打造以水晶、绗缝、挂锁等传统产业和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组成的“3+3”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工业快步增长。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362.61亿元,增长14.0%,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4.4亿元,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2%。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逐步兴起。2002年浦江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服务业增加值154.31亿元,增长7.6%。
“三驾马车”稳健运行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化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2—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9%。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中国建立初期,居民消费水平有限,194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34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于1987年和2000年突破亿元、10亿元关口。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商品供给品质大幅提升,2016年浦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大关。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1亿元,增长7.1%。
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利用外资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后,浦江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逐步起步。1982年国家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后,外贸进入跨越式发展。全县货物进出口总额2012年增至8.96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拓宽海外市场,大力实施开放政策。2023年全县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137.15亿美元,是2012年的15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由2012年的357万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1505万美元。
民生福祉普惠共享
1949年浦江县总人口18.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1.0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总人口数由1978年的32.13万人增至2005年的38.2万人,非农业人口由1978年的1.81万人提升到2005年的6.17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常住人口增至46.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63.2%。
改革开放以来,浦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交通、通信、供水各方面情况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3年末,该县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8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示范村3个;荣获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荣誉。
浦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领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2004年,浦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3年增至61527元。1983年,浦江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仅288元,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1843元。
浦江积极响应党中央“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工作要求,基本建立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2万人。
科学教育成效显著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浦江教育事业处于起步阶段,1949年各类学校在校生1.36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仅551人。近年来,“双减”政策逐步落实落地,浦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2023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16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7.62万人、教职工0.59万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要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17年的0.9亿元增至2022年的5.4亿元。2023年,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5家,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97%。2023年末,全县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2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9家。
文化医疗事业扎实推进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3年末,全县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4个,拥有博物馆、纪念馆4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5.28万册,城市书房5家,全民健身广场6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4个。当年完成上山文化遗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申报,上山文化成为全省“文化标识”和示范级文旅融合IP。第十六届中国书画节在北京、浦江两地同步开幕,浦江书画在中国美术馆专场展出。
医疗服务日趋完善。1949年,全县仅有卫生机构1个、床位13张,卫生技术人员47人。近年来,浦江不断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全县卫生机构达到39个,实有床位283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2张,卫生技术人员4026人。2023年县人民医院完成改扩建、县中医院新院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江南片区医疗中心工程和郑家坞镇卫生院开工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浦江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浦江客运量达到92.2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218万吨公里。完成交通投资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1%。杭温铁路二期浦江段及高铁站场建成投用,351国道浦江联盟至兰溪界段如期推进。
1949年,浦江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只有0.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快递业务从无到有高速增长,移动电话不断普及,互联网用户数快速攀升。2023年,全县快递业务量累计3.17亿件,快递收入累计8.3亿元。围绕快递助农目标,积极探索“快递+农产品出村”项目,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62个城市及东南亚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水共治”工作群众幸福感指数居全省第二,10次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4年蝉联“大禹鼎”金鼎。
砥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发。75年开拓进取,铸就浦江经济社会繁荣向好,换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新征程上,浦江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既定目标,增强历史主动,凝心聚力、实干笃行、攻坚克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