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第二医院
全程守护 从“心”出发
记者 朱静怡/文 钟路/摄
在当今的快节奏社会,我们关注身体健康,却容易忽视心理健康。事实上,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它不仅事关我们的情感和情绪,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心理健康需要持续关注和维护,它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金华市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素红说。
近年来,作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精神卫生事业的中心,金华市第二医院高度重视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推动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在这片精神的绿洲中,他们用心聆听心灵的呢喃,用爱点亮希望的灯塔。
打通社会心理服务“心”路径
“这堂培训课来得及时,专家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给予我们很多专业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9月27日,位于环城二小的婺城区未成年人服务中心会议室座无虚席,授课老师是金华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林承凤。当天,50余名来自婺城区各个小学的心理老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前来听课,给自己“充充电”。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金华市第二医院打造金华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开发“金华心晴”小程序,方便市民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还可以在线咨询专家、接受心理训练。
依托金华市第二医院强大的专家团队,金华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面向全市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和支持,根据需求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据统计,在金华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推动下,依托 “金华心晴”等多平台,今年1-8月各县(市、区)为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筛查2.8万余人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506场,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救助和精神医学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惠及22.78万人。
此外,金华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根据实际需求细分行业人群,对部分高压力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9月29日,该中心团队走进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为身处高压力岗位的消防官兵带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据了解,该院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承担指导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9月底,该中心举办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班,着力提升各级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水平。
“有些话跟子女不知道怎么开口,跟专家聊一聊,感觉舒服多了。” 家住婺城区白龙桥镇的张奶奶告诉记者,不久前市二院的专家来给老人们讲课,为大家做一对一咨询,还带老人们做身心放松的练习。“原来老年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普遍的,没必要不好意思。”张奶奶说,“这样的活动真正考虑到了老人的内心需求,希望能经常开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服务和支持,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将社会心理服务关口进一步前移,筑牢‘心’防线。” 金华市第二医院公共卫生科、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龚鲜红说。
为情绪“号脉” 给心灵“开方”
一排排格子间,一台台电脑,清脆的鼠标敲击声此起彼伏,这是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测量室的团体测评室,此外,这里还设置了个别他评室、认知功能测评室、儿童心理测评室以及智力测评室等。
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测量室成立30余年,是浙中地区首个独立成科的心理测量室,同时也是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浙江省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心理评估学组成员单位。目前主要开展的项目有心理状态类测量、精神症状类测量、人格类测量、记忆测量、智力测量、社会功能测量、职业心理测量、认知功能测量、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测量等上百种量表,为精神科、心理科、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及社会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检测服务,满足临床、教学、科研的需求。
说起心理测评,大家并不陌生,在网络平台上各类心理测试题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如何鉴别它们的权威性、专业性?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是可靠的方式。
“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做过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中重度抑郁,得长期吃药。”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大二男生小余来到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测量室,又做了一次测评。“这次测评不仅有治疗师一对一提问,评分也更细致,感觉更客观。”根据测评结果,心理治疗师认为小余存在轻中度抑郁,建议心理咨询为主,不需要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余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心理测量就像一把测量心理的尺子,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测量室副主任杨帆告诉记者,每年中高考后,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分科选择、志愿填报等。此外,心理测量室还为一些企业单位开展入职心理体检,为人才选拔提供参考。
今年4月,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测量室引进了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测试(IVA-CPT),这是一套专用于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评估系统。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在儿童期比较常见,目前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测试,通过科学甄别后可以尽早干预治疗。
心理健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青少年的心理压抑和焦虑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会对其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心理测评是给情绪“号脉”,那么心理咨询更像润物细无声地为心灵“开方”。今年1-8月,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完成心理咨询近4000人次,团体辅导500余名,较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青少年占比超过2/3。
“男孩小亮(化名)过去遭遇校园霸凌,害怕去学校,反复自残。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后,小亮情绪好转,在父母、咨询师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回到学校,前不久还给我发来喜讯,他已经考上心仪的大学,对崭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王晓蓉告诉记者。
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成立于2005年,并于2006年开设金华市首家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门诊。目前中心拥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心理咨询专家20余名,应用心理学硕士8名。中心开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家庭治疗、团体辅导等治疗。应用心理治疗技术帮助解决抑郁、焦虑、失眠、人际关系、婚恋问题、职业规划、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网络依赖等心理障碍。开通面向全市的“12345”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守护广大市民的心灵园地。
构筑浙中心理健康坚实后盾
唱歌、画画、做手工、看电影、跳健身操……每天下午,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病房各种康复节目不重样,在护士带领下,患者聚在一起分享温馨而充实的时光。“通过组织这些康复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增加他们的共鸣,缓解他们的情绪压力。”心理科护士长余英说。
16岁的小曼(化名)第一次来到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主任赵俊雄的门诊时沉默不语,手臂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刀割伤痕,触目惊心。经耐心问诊和检查,确诊小曼患有抑郁症。“青少年期往往是情绪体验强烈,最容易感受到痛苦的时期,但又缺乏应对痛苦的能力,所以常常会以极端的方法来处理强烈的情绪。”赵俊雄提醒。
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开设于1991年,是省内开设最早的心理卫生专业机构之一。心理科收治的患者以焦虑、抑郁、严重失眠、强迫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主。除了本地及周边的病人,还有不少省外患者慕名而来,心理科主任赵俊雄的门诊常常一号难求,病区床位也是常年满负荷运行。为了给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治疗服务,目前心理科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与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压力,缓解其心理层面的痛苦,今年心理科开发了痛苦忍受卡,这是一种心理自助工具,卡片中包含一系列应对策略、正面思考和心理建设建议,帮助患者在遭遇挫折或压力时保持冷静和坚强。
说到医生,人们总会联想到白大褂、无影灯、手术台……其实医生队伍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精神的守护者,是心灵的建筑师,他们就是精神科医生。他们以专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无尽的耐心,为那些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点亮希望。
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建于上世纪50年代,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在浙中及周边地区有较高的学科影响力,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等任务。目前精神科有6个病区,开设多个亚专科门诊,致力于将科研探索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形成三大专业技术主攻方向,分别为“情感障碍的理论研究及综合诊治”“精神分裂症生物学机制研究及社会康复与回归研究”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综合干预模式建立及构建自伤、自杀的危机干预体系”。科室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前沿的神经科学技术,为各类精神及心身疾病提供精准干预。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老年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亟需重视。”精神科二病区主任程韬说,有一名74岁的老人存在较严重的抑郁症,可几个子女都没当回事,认为老人家身体不错、生活能自理,情绪问题不是大问题。直到老人持续难以入睡,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子女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守护精神健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普及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科室团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送药下乡、上门看诊,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把专业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重点医院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把精神心理科列为重点专科培养建设。“我们将整合精神科、心理科、心理咨询中心、睡眠医学中心、物理治疗中心等多学科资源,进一步积极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成为市民心理健康的坚实后盾。”叶素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