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学而为民
不服老的老民警,善讲“土道理”
记者 胡晨歆 通讯员 方郡 文/摄
在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江南派出所,50岁的胡海清是同事们公认的不服老的老民警。
2014年,胡海清从部队转业到江南公安分局,现任江南派出所社区民警。从警11年,胡海清始终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扎实业务本领,以学无止境、学而为民的态度,当好为民服务的好民警。他先后获评优秀公务员2次、嘉奖2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曾获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先进个人、年度网红家庭警察等荣誉称号。
用“土道理” 与群众“说明白”
“我也怕与群众沟通不清楚。”回忆起自己刚到金华开发区江南街道中村社区时的场景,胡海清说,他对金华方言不熟悉,有时候听人说了半天却想不到合适的话回应,对方就误会他“不想管”,更不要说与群众打成一片了。
为弥补自己嘴笨的劣势,胡海清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语言表达技巧、调解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还结合金华谚语、民间故事等一系列内容,用“土道理”让调解工作更具说服力,使得社区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的调解效率高了许多。
“床头吵架床尾和,老夫老妻的,平常多沟通沟通嘛。”一天,辖区居民何先生通过家庭警察微信联系到胡海清,说自己由于工作忙,疏忽了对妻子和孩子的关心与照顾,导致妻子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求助。
胡海清得知后非常重视,立即联合社区干部对夫妻双方分别进行沟通劝解,并联系双方单位领导做思想工作。在胡海清的调解下,夫妻最终言归于好。“听胡警官一番土道理,气也消了,理也顺了,觉得为了琐事争吵不值得。”何先生的妻子说。
“调解社区矛盾纠纷,必须对各种法律知识和风俗习惯了然于胸,将乡情、乡愁、乡音、乡亲融为一体,以法以情调处矛盾,才能让群众更加心服口服。”胡海清说。过去一年里,胡海清有效办结推送警情122次,主动调解矛盾60余次。
持证上岗
当起“老娘舅”
业务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打开胡海清的柜子,只见里面堆叠着一摞厚厚的法律相关书籍,随手拿起一本翻开,里面被勾画标注得满满当当。“有海师傅这个榜样,我们年轻人不努力学习都说不过去。”年轻民警杜俊欢说。
社区工作点多面广,很多涉及家庭矛盾、财产纠纷,如果能够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帮助起群众来就会事半功倍。为了更好地为群众解民忧、办实事,胡海清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法考”之路。
两年里,胡海清一下班就回家将自己关在屋里,做起了“宅男”。听网课、看教材、刷题目……2023年,胡海清顺利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的他调解起矛盾纠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段日子,胡警官几乎每天都在帮我们解决问题,太感谢他了。”中村社区中南巷的居民杜女士和家人因为老人赡养和家产分配的问题,闹了多年的矛盾,也成了胡海清的心事。胡海清多次邀请社区干部共同参与调解,但老人子女互相不肯让步。
胡海清并未气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他通过引用法条,明确告知杜女士及其家人关于成年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继承家产的相关规定,并强调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法律后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海清的一通劝解下,兄妹三人终于达成一致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所里的
“最强大脑”
“老胡可以说是老同志中的‘最强大脑’了,小年轻有时候都要来请教他专业问题呢。”提起胡海清,所里的其他老民警都很是佩服。
虽然已经50岁了,但胡海清有一颗不服老的心。他曾利用数月时间主动到江南公安分局参加网络诈骗侦查研判培训,学习案件研判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各种信息化实战平台。为了提高侦查研判的效率和准确性,胡海清还仔细研究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新动态、新手法和新趋势,及时调整侦查思路和策略。学习研判以来,他撰写研判报告40余篇,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200余条,协助抓捕电信网络诈骗嫌疑人40余人,成了派出所老民警中运用科技手段破案的先行者。
去年5月,辖区某小学一老师被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骗走了18万元,慌忙报警求助。胡海清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联动银行紧急止付,并通过多方技术研判,快速锁定诈骗窝点所在地,带队将诈骗分子抓获。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被骗的18万元就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受害人手上。
敢拼、肯学、能干,从警以来,胡海清走过全国大大小小50余个城市,最拼的一年,他辗转了10余个省市,出差时间长达40余天。“只要用心办事,不管是什么难事总能解决!”胡海清说,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让自己工作起来更有底气,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求助、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