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后,旧家电、报废车何去何从
记者 陈芮 周律江/文 陈芮/摄(除署名外)
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家庭消费品更新加速。3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今年5月发布的《金华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2024年报废汽车回收量17万辆以上。
消费品的报废、回收、拆解是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一环。换“新”行动如火如荼展开,淘汰的旧货去哪了?连日来,记者展开调查。
A 旧家电回收数量明显上升 一站式换新方便快捷
面对以旧换新的诱人补贴,家住市区天龙南国小区的黄莉莉早就动了心,但她迟迟未下手。“主要是嫌麻烦。”她道出心声,卧室的旧空调虽然制冷功能变差,但能将就用。要是买了新空调,担心旧机子没地方搁。根据此次以旧换新政策,家电类产品无需向商家提供老旧设备,需要消费者自行处理。黄莉莉的顾虑并非个例,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一些市民对家中可换可不换的老旧家电持“再用用”的态度,原因多是旧设备处理需要自行解决,且回收价格不划算。
其实大家不用太纠结,记者走访中发现,不少家电品牌和市区线下家电市场不仅推出旧机补贴优惠,还能让消费者实现“一站式换新”。在市区格力电器门店,前来咨询优惠活动的市民源源不断。销售人员介绍,消费者登记旧机购买格力品牌的新机,师傅上门安装时,对旧机进行核验,回收成功即享受现金补贴。如一台格力的1匹数挂机补贴240元,5匹以上的柜机补贴1000元,且旧机补贴不限品牌。
为刺激消费,不少家电市场加码发力,让利消费者。“在我们市场购买空调的,提供拆旧机、装新机上门服务,只要家中安装条件良好,不用额外加线等,均免费。”市区婺美电器相关负责人邱利尉表示。此外,商场还主动牵线搭桥,把优质的回收商推荐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这种模式十分受欢迎,在婺美买空调的消费者中,超90%的人都参与了。”
“不是所有家电都有旧机补贴,我家淘汰下来的电视机就是卖给收废品师傅。”刚置换了新家电的程双进称,在小区门口、垃圾分类点附近,总会有收旧家电的人,找他们处理很方便。代延轩在市区收废品22年,今年收到的旧家电数量是往年的数倍。“我主要在金东区几个小区转,高峰期一个上午就能达到以往三四天甚至一周的量。”
代延轩收旧家电按件计价,根据种类、大小、损耗程度定价。“昨天我收了一台单开门冰箱,顾客说用了9年压缩机坏了。我评估后,以120元的价格收了。”代延轩说,目前电风扇等小家电回收价格不高,有的低至十几二十元。旧空调是所有家电中回收价最可观的,可达200—500元/台。
B 旧家电回收体系待健全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迫在眉睫
从居民手中收走的旧家电,被“代廷轩们”运送到集中回收点。位于金东区海棠东路的金华市博夫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便是他们经常光顾的一家,这里是金东区指定回收单位。
中午时分,这里来往车辆众多,一边是收获颇丰的师傅们骑着满载的三轮车前来送货,另一边是分类装满各类可回收物的大卡车从厂区驶离,运往下一个处理公司。近6000平方米的室内厂房,根据可回收物种类,分为塑料、纸张、电子电器、纺织品、玻璃、金属、大件家具等多个分拣区。称重、卸货后,工人们将可回收物信息登记入库,移至各个货筐内,紧接着又投入紧张的分拣工作。
在厂区南侧的空地上,一大片废旧电器和电子产品集中摆放,波轮、滚轮洗衣机,挂式、柜式空调,老式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电脑……各类型号、品牌应有尽有。该公司负责人徐国田指着远处仅剩的一块小空地说,随着以旧换新持续,二季度以来,被运往这里的废旧家电数量越来越多,厂区空地有限,只能加大运输频次腾挪空间。
他打开手机App,查看检测汇总数据说:“今年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公司回收的旧家电量增长了20%,其中旧空调、洗衣机增长最多。昨天,我们回收了10.5吨各类旧家电,运走了9.9吨,进出量基本持平。”
被分拣、打包并不是旧家电的最后归宿,它们还将被送往由国家指定的环保拆解公司进行拆解分类处理,拆解后的零部件则由拆解厂转运到下个环节,进行下一步深加工处理后,重新变成可使用的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当前我市还没有获得相关资质的环保拆解公司,徐国田只能把可回收物送往市外相关企业。
徐国田手里的数字化平台,一头连着办公室里的智慧大屏,一头连着4辆新能源可回收物收集车。除了师傅们送上门的可回收物,厂区还有4辆收集车,每天穿梭在金东区多湖街道和东孝街道的240多个生活垃圾分类点,收集居民丢弃的可回收物。
“我们自主研发分类综合管理与实时监控平台,配备5G蓝牙智能秤及刷脸回收系统,收集车在回收时,人工通过平台上传物品信息、数量、价格,确保回收服务的全面覆盖与高效执行。”徐国田说,该系统还有可回收物溯源功能,可以帮助居民找回遗落在回收物里的物品。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30亿台,每年的报废量接近10%,即3亿台。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徐国田对数据增长表示认同,从当前情况看,公司的回收量还在上升,不过回收行业单件利润低,市场上不合规的小型回收点也给行业带来冲击。“这些回收点对旧家电进行非法拆解,赚取一定价格,能高于市场价回收旧物,部分人会选择把旧物卖给他们。”
公开数据显示,每回收1吨废旧家电,拆解出的再生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4.7吨。然而,废旧家电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当前仅占20%,健全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迫在眉睫。今年8月24日,商务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督促家电以旧换新参与企业,将回收的废家电交与正规拆解企业。鼓励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登录生态环境部网站,举报非法拆解废家电行为。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 静待行业高峰尽快到来
C
自《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政策落地以来,不少新车主已经享受到这波红利。与此相应的是,原先较为冷门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被越来越多车主提及。除了通过汽车经销商、车管所办理车辆报废,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报废车辆?这些报废车辆又是如何处置的?
今年5月,市商务局在官网公布已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认定的12家企业(分属婺城区、金义新区、金华开发区、永康市、东阳市和武义县)名单。市民可就近拨打企业电话,咨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的具体事宜。
“车主报废车辆非常方便,打个电话过来,我们就会派人上门取车,并核验相关证明材料。只要材料完善,车主足不出户,就可为其办理《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机动车注销证明》等相关手续。”浙江中谷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机动车注销登记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如果车主自己开车过来报废,还可以安排车辆代驾等增值服务。
在中谷公司各车间外面,有序停放着一辆辆报废回收车辆。这些轿车、小型货车将被分批送进车间进行多道拆解工序,然后经机械压缩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金属块,最终销售给钢材企业。“就报废车辆的回收价格来看,目前基本上每吨2500—2800元。这一价格比省内部分区域要高出不少,但回收到的报废车数量,仍然低于公司拆解产能。”该公司负责人宋晓元说。
记者从浙江锦汇汽车拆解有限公司等处得到的反馈,基本如上所述。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来,省、市两级商务部门先后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产能预警信息。据省商务厅今年7月发布的信息,2023年省内机动车保有量为2471万辆,根据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技术规范,报废机动车年拆解理论数应为100万—125万辆,而当年实际回收报废机动车仅为46.98万辆,因而对该行业提出产能过剩预警。
在上述情况下,业内企业想“吃饱饭”,自然对汽车以旧换新举措带来的潜在利好抱以期待。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相关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车主报废车辆、置换新车的热情,从国庆假期热热闹闹的车市就能看出。报废车辆逐步增加,肯定会弥补拆解企业的部分产能,带来一波行情。
根据《金华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力争2024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8.8万辆,渗透率40%。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达10万辆,渗透率达50%以上,报废汽车回收量17万辆以上,二手车交易量30万辆以上。
多头参与行业“暗战” 期待市场竞争合理有序
D
整体来看,当下报废机动车辆回收拆解行业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间商赚走原本属于拆解企业的利润;二是从原先的“垄断型”行业转为市场竞争行业之后,有的拆解企业颇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措感。
“近几年,回收的报废车辆大多数只剩一个车壳。车上原有的铝轮毂、蓄电池、三元催化器、轮胎等,但凡成色稍好的,往往在到我们手上之前就被中间商拆光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拆解从业者介绍,中间商会把这些零配件转卖盈利。事实上,三元催化器、蓄电池等零配件属于危废品,其处置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按理说不能私自拆解。对机动车拆解企业来说,一辆报废车上缺了这些零配件,就是在无形中损失了应有的利润。
目前部分机动车拆解企业“无米下锅”的遭遇,和多年前垄断型经营形成的惯性也有一定关系。据了解,以前车主去办理车辆报废手续,拆解企业可自由安排接待时间,原因是行业竞争不大,不愁没米下锅,很少会主动接洽日益增多的汽车经销商,建立直接业务合作关系。从2020年开始,合规的拆解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而很多私家车因为被取消强制报废年限,延长使用周期,降低了车辆报废的预测总量,一增一减之下,加剧了车辆拆解行业的市场竞争。
报废车辆回收拆解业务,是机动车全使用周期的末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机动车拆解企业需要探索从坐等收车转变为收车服务的路径。同时,期待相关部门通过联合执法,对无资质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私自拆解报废机动车、违规交易报废机动车重要零配件等行为予以打击或专项整治,形成业内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