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十八蝴蝶”飞起的地方

记者 卢嘉乐 杨林聪

在金华,很难找到第二个地方,像高镇一样和蝴蝶有着如此深的缘分。

翻开《高镇村志》,随处可见蝴蝶元素——第2页,村徽是展翅飞翔的蝴蝶;第4页,村里的标志性雕塑上,一只蝴蝶面向东方,拥抱太阳;第3页是一首村歌,也以《十八蝴蝶飞起的地方》为名,歌词里唱着:“永康江边,华溪水旁,有一个美丽可爱的村庄,十八蝴蝶从这里飞起……”

“十八蝴蝶”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在永康妇孺皆知,而高镇就是“十八蝴蝶”飞起的地方。1945年,当时的高镇村裁缝师傅王春山从蝴蝶风筝中得到灵感,同村里的木匠、篾匠和村校老师一起创作了它。如今,它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永康城区龙川东路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办公楼,翻开10年前编纂的《高镇村志》,和村民们家长里短话变迁,我们看到了高镇的蝶变、迭变与叠变。

蝶变:“十八蝴蝶”高飞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作为高镇“十八蝴蝶”队主力,90后金玛菲跟着姐妹们一起赴香港。她们在“非遗荟萃彩灯节”上为香港市民游客呈现的多场演出,得到观众的热情回应。金玛菲是高镇的媳妇,是“十八蝴蝶”蝶变的亲历者。

“我的名字在村志第232页,就是这个!”在办公楼的练功房内,金玛菲打开了话匣子。

《高镇村志》里详细记载着“十八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从起源、发展,到传承、迭代。历代代表性演职人员的名字都被记录在册,王春山是第一代的创始人,金玛菲名字在当时最新的第四代中。

十多年前,移动电商发展迅猛,那时高镇的商业区有不少经营“一件代发”电商的店铺。还在医院工作的金玛菲无意中路过,打听了解后觉得不能错过这个赚钱的“风口”,于是辞职创业。她和丈夫也是在那个时候相识。

金玛菲回忆,当时和丈夫才订婚一个月,家里突然来了两名自称“蝴蝶娘”的领队,邀请她加入村里的“十八蝴蝶”队。“她们只告诉我这是高镇的特色,许多嫁到高镇的媳妇都在队里。”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金玛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其中。

金玛菲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多彩的蝴蝶变得丰富起来。创业很辛苦,忙的时候,孩子直接放在纸箱上睡。现在,金玛菲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保温杯工厂,日均产量3万只,生活蒸蒸日上。

加入“十八蝴蝶”队,让金玛菲有了作为新村民的集体认同感。“高镇在市中心,没有‘村’的感觉。在‘十八蝴蝶’队,我认识了不少本村人,也交到了不少朋友,大家经常聚一起聊天谈心,也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忙,非常纯粹。”

如今,金玛菲的女儿丁蔓忻也成了一只“小蝴蝶”——她加入了高镇小学“十八蝴蝶”队,母女俩经常在一起排练、切磋。

蝶变,靠的是传承,还有创新。过去十年里,“十八蝴蝶”经历了数次提升,服装造型更精致,分工更明确,还根据不同的演出场景,定制了七八种不同的音乐和舞蹈编排。就在今年6月,《十八蝴蝶》进行了升级,新版《蝶恋花》破茧重生,契合时代的服装造型、音乐舞姿,让这支已有80年历史的舞蹈焕发新生。

“队员们平时工作生活都很忙,但只要有排练、有演出,群里喊一声,大家就会准时现身。”金华市非遗传承人、高镇“十八蝴蝶”领队李景说,“十八蝴蝶”就像高镇的精神图腾,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十八蝴蝶”越飞越远,从小小村庄飞向更大舞台。“这十年来,我们的‘十八蝴蝶’参与了‘星光大道’全国乡村春晚、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金华站表演等,如果再修一次村志,我们又有很多内容可以充实了!”一旁,村志顾问徐继荣如数家珍。

迭变:“盛产”百万富翁

最新数据显示,高镇集体资产达1.5亿元,今年集体经济收入仍将保持在1200万元以上。20余年间,“十八蝴蝶”在蝶变,高镇人的生活也在迭变,村里百万富翁比比皆是。

“我们家是三代打铁。”88岁的王桂林在儿子王会雪的陪同下来到办公楼,他用手指轻轻指着《高镇村志》工业篇开篇中的字句,念出一个个他熟悉的名字——“王汝其在宣平桃溪一带开设打铁铺,产品有锄头、耙拿、斧头、柴刀等数十种农业工具”“周云贤、林有宝分别在武义、宁波开店打铁”“王以专、王保芳、周阿子到武义县打铁店当学徒”……

王汝其就是王桂林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王桂林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成了一名铁匠,靠外出打铁谋生。儿子王会雪继承了父辈的“铁匠”精神,2000年建车床加工厂,后转型生产酒店用品,现在还是中国酒店用品协会副会长。

2014年编纂的《高镇村志》共42万字,记录着高镇人走南闯北的奋斗心路。

“村志里还有我的‘发家史’!”说话间,村民王高仁接过话茬。

衣着休闲、不事修饰的王高仁,如今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一年纳税超200万元。“生活富足了,能吃苦、肯奋斗的本色不能丢!”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高仁从手工作坊起步,凑来家人亲戚帮忙,办起了自己的电动工具加工厂,依靠此前在电动工具附件厂工作积攒的经验、资源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一步步做大做强。

经商办厂这么多年,王高仁从未因为自己的财富而沾沾自喜,说起最令他自豪的两件事,一是没有欠款,二是积极纳税。

从三代铁匠的王桂林到辛苦创业的王高仁,背后折射的是高镇在奋斗中的迭变路径。20余年间,凭借毗邻中国科技五金城的优势,高镇抓住永康城区东扩机遇,用“市场经营”的理念建设新农村。

2002年,投资1亿元建成高镇商业区,如今200多家电商企业在此集聚;2004年起,高镇陆续在金城路、巴黎商街、双股金钗建成商业楼出租,投资1100万元的高镇新菜场2007年开张;其间,学校、车站、商业街区等业态被陆续引进,高镇成为永康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如今,全村实现户户有店面、家家收租金,年入租金十几万元不是新鲜事。

叠变:“经社并行”治理

从乡村到入城,而今高镇早已融入永康城区,城区最闹猛的夜市生活圈就在高镇。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本村志已经是第二版了,2004年出过第一版。现在回头看,村志里的‘村’字没有了。”高镇经济合作社党总支书记王根红说。

刚好在十年前村志编纂完成后同一时间,高镇村改名为高镇社区。村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一字之差,考验着高镇人融入城市的智慧。

2013年12月,高镇撤村设居;2015年2月,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东城街道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原属村委会的相关管理职能并入高镇社区居委会。在身份上,高镇人既是高镇社区居民,又是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进入“经社并行”模式。

一组数据可以感知这份融合:如今的高镇社区内,常住人口达12928人,其中,属于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社员有2950人。

此外,2005年全面拆迁改造后,当时的部分村民跨街道搬迁到隶属江南街道辖区的高川花苑安置区定居,有些管理服务事项又面临跨区域沟通与协调。

“一开始,虽然大家身份转变了,但观念没变,大事小事都是找‘村委’,现在基本都会先找我们社区。”高镇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胡春华介绍,高镇社区1.6平方公里辖区和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所在区域是重叠的,但是经社融合治理、分工明确——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社员党建和经济部分,社区负责做好全体居民的行政服务。

“村庄越来越大,事务也越来越多,大家住得也远了,怎么办?高镇的大小事,我们始终坚持把公平、公正、公开放在第一位。”王根红说。

以村务公开为例,居民住得分散了,以往公告栏里张贴的办法效果有限,创刊于2005年的《高镇报》发挥了作用。近20年里,这张“村报”每月一期雷打不动,既报道高镇的新鲜事,也公开每月账务收支,直接送到每一户家里。

融入城市后的高镇社区,如今是永康最典型的商圈社区。社区怎么治理?一件小事可见端倪。

社区有餐饮店铺400余家,外卖小哥聚集,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令人担忧。街道第一时间召集社区、业主、商铺、共建单位“四方”代表,围绕“收集建议、政策咨询、实施方案”等举行了听证议政会,随着“一单元一个充电桩,一街三个充电座,一铺一份安全使用告知书”优化方案的出台,充电桩科学布局,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高镇社区形成了每季度一次“大党委”联席会议、每月一次“三方联动”会议、每周一次居民议事会议的常态管理机制,在高镇村的“原住民”和新居民间,实现大事共议、要事共决、难事共解、实事共办。

“你看我们村歌上写着‘民主治村,春风暖暖’,这正是高镇基层治理的写照……”说起村歌,徐继荣又滔滔不绝。

记者手记

高镇的变与不变

从2014年编纂《高镇村志》算起,到今年刚好是十个整年。

翻开村志,首页上的“高镇精神”映入眼帘——厚德、自强、创新、腾飞,高镇人把它作为“传家宝”,放在了最显眼的开篇位置。

十年弹指一挥间。比照村志,我们在高镇既看到了变,也看到了不变。

这十年,高镇不变的有很多——团结的劲头没变,每周一次的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务会议,每月一次的合作社党总支扩大会议,发展的大小事坚持“大家商量着办”,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忙碌的身影没变,虽然早已过上了富裕日子,但高镇人依然闲不住,“店铺今年准备改造一下”“下午企业有批新产品要测试,我一时可能过不来”……办公楼内,来办事的人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说的都是创业的忙碌事;奋斗的追求没变,行走在高镇,和当地人攀谈,你总能听到大家口中还有更骄傲的事,“村里今年参军报国的有3个,高镇下王店王超的儿子王栋,从18岁起连续4年去体检,今年终于如愿穿上军装”“今年高镇又有5个孩子考上了永康一中,王横家的孩子还考上了金华一中”……

“变”与“不变”之间,是高镇的成长路径和腾飞密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高镇商业区灯火通明,高镇的故事正在续写。

高镇名片

高镇村地处永康市中西部,该市境内两大主要河流南溪与华溪从村境的南北面自东向西呈钳形汇入永康江。

据谱牒记载,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始,就有人在此生息定居。清道光《永康县志》记载:“唐大中间,顾德藩为县令,雅志爱民,尝修三堰,以防旱潦,高堰其一也。”又载:“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忠烈公周凤岐故里,崇祯间重开此堰。”村在堰旁,因堰而得名高堰庄,雅称高院。清顺治时易名高圳,乾隆时始改称高镇。

2013年12月,高镇撤村设居,称高镇经济合作社。2015年2月,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高镇股份经济合作社。获“浙江书法村”“美丽宜居 浙江样板”双百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等荣誉。

(题图为2012年高镇风光

选自《高镇乡情回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