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我市以“十达标”措施治理工地扬尘

本报消息(记者 刘小刚)昨日,记者走进位于义乌市北苑路与景三路交叉口南侧的商城·丹溪印象项目工地,只见挖掘机、凿岩机、工程车等穿梭其间,正进行土石方作业。

虽说渣土车一直在进进出出,但工地上却看不到扬尘。

该项目负责人张庆阳介绍,工地投入80余万元,引入喷淋系统、喷雾高杆、雾炮车等设备,并在挖掘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上加装了洒水降尘装置,实现湿法作业,抑制扬尘产生。其中,喷雾高杆每隔40米设置一根,喷头可以360度旋转,喷出的水雾覆盖周边15~20米的范围。工地共加装了23根喷雾高杆,除尘效果显著。通过一系列防尘举措,该工地区域内PM2.5浓度下降20%以上,PM10浓度下降25%以上。

今年9月11日,市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十达标”措施,即:施工围挡达标、路面硬化达标、防尘覆盖达标、车辆冲洗达标、湿法作业达标、烟气排放达标、非道路移动机械达标、在线监控达标、扬尘管理制度达标。

其中,湿法作业达标要求施工现场所有涉及土方开挖、运输等易扬尘作业时采取高杆喷雾、雾炮车等降尘措施,鼓励在凿岩机、挖掘机上等加装洒水降尘装置。扬尘管理制度达标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立扬尘污染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并在工地主要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公示项目名称、地址、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