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金报伴我成长

李民中

有一份报纸看似平常,却陪伴我50多年,助我学习,助我工作,助我成长。在我眼里,它有着特殊的分量和意义,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不断向前。它传递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声响,记录了八婺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变。她,就是《金华日报》。

与《金华日报》结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父亲在土改时曾任原东阳县宅口乡副乡长,后来当邮递员,将一份份《金华大众》送到读者手中。他喜欢看书读报,把《金华大众》一份不落地收藏起来。我上小学后,看到家里厚厚一叠《金华大众》,一翻看就爱不释手。父亲说:“好好读书,多写文章,以后拿到这报上去发表!”我默默点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

1978年,我考上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大学毕业后,我在教学之余辛勤写作练笔。《金华报》复刊后,我感到分外亲切,不时找来细读。当时虽是一张小报,但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读报课时,我常带领学生一起读《金华报》。

《金华报》改版后,我捧起飘着油墨香的《金华日报》来读,也尝试投稿,投了10多次石沉大海。1985年的一天,在虎鹿镇政府工作的高中同班同学来找我,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是蔡宅人,与继母徐益珠、妹妹蔡希英书信来往颇多,留下与家乡情真意切的故事,老同学要我帮他写一篇文章。当时适逢蔡希陶逝世4周年,我觉得题材很好,当晚便奋笔疾书,写成800多字的《故乡情——记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此文很快刊发于《金华日报》,虽然署名不是我,但我还是欣喜若狂。当晚,不会喝酒的我和老同学分享喜悦,一盘花生米,一瓶白酒,喝得酩酊大醉。

在《金华日报》上首次以自己名字发表作品是1989年。那时,我在巍山中学教书,听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程楚生讲起虎鹿镇厦程里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后,村里发生了“三不收礼”、化干戈为玉帛、科学种田作示范等故事。我觉得题材很有新意,就走访了几名村民,挖掘更多感人的故事。回校后,我挥笔写就《文明村的脊梁——记东阳市厦程里村党支部》,送东阳市委组织部审阅盖章后直接寄给金华日报社。没想到,5天后就在5月29日《金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我拿着这张报纸回家,父亲戴着老花镜,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读了,兴奋地说:“我儿子不简单,居然在《金华日报》上发表文章了!”他叫母亲多炒几个菜,一家人好好庆贺了一番。

此文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我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很多外地村干部要到厦程里村去学习取经。《共产党员》杂志社总编辑出差金华看到此文后,马上指定一位编辑联系我,要我补充材料。我马不停蹄再次深入采访,对文章作了补充和修改。不久,《共产党员》杂志以《三个“信得过”》为题发表了我的文章。

此后,我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相继发表了《他生命的一半属于诗书画》《道情一曲响东阳》《书画园里一乐翁》等文,30多年间,竟有数百篇之多。每一次拿到发表的文章,我总要对照原稿仔细琢磨一番,编辑为何这样改,好在哪里,写作水平得以快速进步。

感谢多位素未谋面的编辑老师带领我在写作路上尽快成长,感谢《金华日报》这个无声的朋友,在关键时候帮了我很大的忙。

2016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约我写一本专著《缺口玄机》。这是经济类著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素材和资料,我将自家书房翻了个遍,虽然搜集整理了不少资料,但仍有所欠缺。我找出装订成册的《金华日报》,一期期翻阅查找,找到很多生动有趣的典型事例,派上了大用场。《缺口玄机》一书的出版,有《金华日报》的功劳。

结一份报缘,续一世书香。30多年来,我笔耕不辍,拿着笔和本子奔波于东阳城乡,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当事人,挖掘了很多生动故事,再从笔端写下,刊发于《金华日报》。我把每年写就的文章装订成写作档案,叠在一起竟有2米多高。这是我勤奋“爬格子”的结晶,也是《金华日报》指引我在写作园地里默默耕耘的回报。

如今,我家珍藏着一大抽屉奖状和荣誉证书,其中有连续15年被评为《金华日报》优秀(积极)通讯员的荣誉证书。它承载了我的许多记忆,留下我写作路上不断努力、奋力探索的深深足迹。一路匆匆走来,《金华日报》不仅是丰富我人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伴随我逐渐成长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