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第30届义博会特刊·电力

从“星星之火”到“万家灯火”

一座变电站述说义乌电力奋进一甲子

记者 龚喜燕 通讯员 陈姣姣

2024年第30届义博会开展前夕,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按照惯例,早早做好展会保供电方案,部署落实好相关人员、设备及应急预案等。除了保障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的安全用电,一些重点场所保供及城市景观亮化等也不能马虎,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而类似的重大活动、重要保电任务,每年都有近百项,义乌电力人践行使命、服务大局,以满分保障交出“义电答卷”。

如今,抬头远眺夜空中灯火璀璨的鸡鸣阁,漫步在华灯初上的江滨绿廊,看着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照亮这座繁华的不夜城,从义乌电力系统退休正好满一年的陆新洪感慨万千。18岁只身从老家建德来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义乌,老陆在义乌电力干了整整42年,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星星之火”到“万家灯火”的华丽蝶变。

回忆往昔,翻开家庭相册,几张模糊的老照片勾起陆新洪的青春记忆,那是正处于青葱岁月的他与最初来义乌时的“家”——一座变电站的合影。

从照片中看,背景是简易老旧的小平房和林立的水泥电线杆,四周是裸露的电线。别看它破旧不堪,但来头不小,曾是义乌历史上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名为义乌变,建成投运于1964年,当时的容量只有1800千伏安,服务半径几乎覆盖义乌全城。

43年前,陆新洪入职当时的义乌县电力公司时,工作岗位就是35千伏义乌变的值班员,此后一直伴随着这座变电站三易其址。今年年初,这座与城市同名的变电站走过一甲子岁月,再次迎来新生。在陆新洪看来,义乌变的一甲子,就是义乌电力建设奋进60年的缩影。

【1926—1982年】

一座变电站“管”全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义乌,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是当时对义乌最形象、真实的形容。35千伏的变电站虽早已退出义乌的历史舞台,但当时这座仅有的义乌变却为全城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电力保障。

这座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变电站,位于如今的化工路与稠州路交叉口附近。据老陆回忆,他来义乌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这座小县城破破烂烂,市场还未成形。义乌变地处县城中心区外围,四周都是田地,边上陆续建了造纸厂、化肥厂、针织厂等。“从变电站去一趟县城,至少要走半小时。抄小路的话,要从化肥厂绕道东门,再过北门,才能到朝阳门的县中心;如果走化工路,要通过老的火车站,再到车站路才能到县城。那时城中路还是小路,仓后路还没有……”

看着相册,老陆回想起那时的“家”。“边上不是厂就是农田,也没地方去,只能住在变电站里,一住就是好几年。”陆新洪说,当时人手紧,上8天班才能休息1天,而回老家坐火车要五六个小时,很不方便,有时一年都回不了一趟,义乌变也成了他在义乌临时落脚的“家”。“用木板一搭就能当床睡,吃喝拉撒都在站里,有什么突发情况马上就能处理,工作方便、生活简单。日子虽然清苦,但回想那段岁月,还是很美好的。”

查阅义乌的电力档案,从1926年义乌点亮“第一盏灯”,到1982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横空出世之前,近60年光阴,义乌全县年供电量还不到1亿千瓦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为缓慢,资源匮乏、交通落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从1964年首座35千伏变电站投运后,直到1976年,义乌变升压至110千伏,变压器更新、线路从1条新架设至5条后,义乌才有了真正意义上民用110千伏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1986—2023年】 用电量近40年增长150倍以上

陆新洪入职时,义乌变已经历初次“跃升”,在当时算是义乌最好的变电站。随着周边环境日益恶劣,1985年义乌变迎来二次“蝶变”,移址迁站到秦塘山背,也就是如今城中北路中段的秦塘区块内。

“当时,化肥厂、造纸厂等对周边污染严重,不仅臭气熏天,还对裸露的电线造成影响,设备生锈得很厉害,不利于供电安全和稳定性,所以不得不搬迁。”以变电站为“家”的老陆也随着义乌变迁移,迎来了自己的“新家”,直至成为“义乌女婿”后才搬离。

当时,新建的110千伏义乌变虽然从小平房变为两层“洋楼”,但离义乌县城距离更远,位置更为偏僻。用老陆的话说,“还是很乡下”。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兴商建县”战略的实施,义乌小商品市场快速崛起,迎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晴雨表”,义乌电力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电力档案资料显示,1951年,义乌县电力公司成立;1984年,义乌县电力公司更名为义乌县供电局;1986年,全县供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义乌县供电局改名为义乌市供电局。

1993年,义乌第二座民用110千伏变电站——稠城变投运,与义乌变共同分担该市电力供应保障;到1997年,随着大陈衬衫等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第三座也是首座位于乡镇的110千伏苏陈变落户大陈镇;2000年后,佛堂、廿三里等镇区相继有了110千伏变电站。

随着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义乌迎来外贸出口新机遇,市场、城市、产业快速发展,电力供应需求也日益增长。1997年,义乌投运首座220千伏宾王变;2005年投运第一座、也是义乌目前唯一一座500千伏丹溪变,供电能力翻番。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义乌电网建设驶入“快车道”,从一座35千伏的变电站发展到如今1座500千伏变电站(容量300万千伏安)、9座220千伏变电站(容量480万千伏安)、43座110千伏变电站(容量454万千伏安),变电总容量达1234万千伏安,同时拥有10千伏线路1071条、公用开闭所1442座、配电房2667座、公变6950台,电力“家底”日益丰厚。

尤其是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义乌电网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更坚强的电网,自2016年以来,义乌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以每年3—4座110千伏变电站、3年建1—2座220千伏变电站的规模不断完善电力主网构架。

随着电网结构和供电可靠性不断完善提升,近年来,义乌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年增20%以上。全社会用电量从1986年突破1亿千瓦时,到2001年突破10亿千瓦时、2007年突破40亿千瓦时、2013年突破70亿千瓦时、2019年首破100亿千瓦时,每10亿千瓦时新增时间不断缩短。截至今年9月,义乌全社会用电量已达132.15亿千瓦时,其中夏季全社会最高负荷高达346.74万千瓦,同比增长9.8%。

都说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晴雨表”。从义乌的电力大数据看,从亮起“第一盏灯”到现代电网,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尤其是近40年来,义乌电网伴随这座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成长,不仅在电力建设上不断补强,用电量增长150倍以上,年均增长近4倍,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社会的飞跃式发展。

【1964—2024年】 60岁的义乌变迎来新生

如果说,冷冰冰的数据很难让人感知到变化,那么,110千伏义乌变是更具说服力的“讲述者”。义乌变的一甲子,既是义乌电网从落后到赶超的嬗变历程,也是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跃升之路。

1985年搬迁新址后,已服役近40年的义乌变几经增容,扩建至3台主变,总变容量12万千伏安,虽然还是义乌主城区配电主网之一,但服务半径逐渐缩窄,主要保障3公里半径内的稠城街道部分用户供电。

近年来,随着义乌城市扩张,位于秦塘区块的义乌变早已被纳入主城区核心圈之一,尤其是该区块全面开始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用电负荷大幅增加,义乌变已无法满足负荷增长需要,也直接影响周边区块的发展。为此,2021年,义乌变异地改造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

“义乌变占地15.7亩,当时为户外布置,年代久远,建筑物老化,部分设备锈蚀严重,且主设备大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产品,主变抗短路能力不足,安全缺陷问题较多,部分设备已停产,造成备品备件不足。”在接手老陆负责的义乌变的90后班组安全员周澄燕看来,这座义乌资历最老的110千伏变电站,因设备设施陈旧,已然成了“最落伍”的一员。“这是我们公认最难操作的110千伏变电站,设备老化严重,没点经验还真操作不来。这样的设备情况,一旦误操作,后果不堪设想。阴雨天气去熄灯巡视时,甚至还能看到‘火树银花’的放电场景。”周澄燕调侃道。

义乌变的第三次“变身”,过程波折、备受关注。由于所在区块要进行有机更新,而要整体搬迁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也非易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同时,与上级和地方部门多次对接沟通。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也十分重视义乌变的迁建,专门派专家组来义乌调研,希望通过这次合作,探索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最终商定“等额置换”的建设方案。

就在陆新洪退休后的3个月,今年1月3日晚,在旧址旁全新建设的110千伏义乌变顺利投产,建成投运50兆千伏安主变3台,110千伏进线3回、10千伏出线36回,总变电容量为15万千伏安,这座与城市同名的变电站再次迎来新生。

二度易址后的义乌变,不光基础设备升级,也从常规站变为智能站,摇身一变成为义乌最先进的110千伏变电站。新站为全户内结构智能变电站,高智能更有高安全,也与周边环境更和谐、运行环境更好。其110千伏开关已集成为GIS全封闭组合开关,具有设备简洁、网络归一、设备集成等诸多特点;自动化系统采用“三层两网”结构,数据传送安全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运维人员更是从“现场人工操作”方式升级为高效的“一键顺控”操作方式,使倒闸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简单来说,以前操作一个电气间隔,人工操作大概需要30分钟。现在通过后台自动化系统操作,1分钟内就能完成。”周澄燕说,按目前义乌110千伏变电站的体量,2015年智能站升级前,每个变电站需要6名运维人员,总计至少要250人。而如今变电运检中心只要25人,就能“管”住全市所有的变电站,“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指挥中心里1个监控员加1个调度员,就能看管好这些变电站,任何异动都能在后台系统实时监测到”。

事实上,早在2000年,义乌的110千伏变电站已实现“无人值守”。“当时,通过监控可以实现远程监测,但出现问题仍需人工去现场操作,相当于半自动化。升级为智能站后,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升,能实现远程安全快速操作。”经历过24小时值班员,后又成为安全员、工区综合员、变电所所长的陆新洪有点羡慕现在周澄燕他们拥有“更聪明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工作比我们那时幸福多了,但要面临的技术难题也多了,还要不断学习,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让电网更安全可靠。”

服务了义乌变大半辈子,老陆对它感情深厚。虽然已离开义乌变管理岗位,但他依然关心义乌变的点滴变化,细细看了义乌变的设计图纸、改造方案。亲眼见证义乌变的三次蝶变,老陆感到由衷的高兴,犹如看到自家孩子越变越优秀,他也与有荣焉。

时代在发展,电力在转型。如同义乌变不断破旧立新,义乌电网也与这座城市一起变革脉动、加速奔跑、携手共进。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将继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夯基础、作示范、优生态”的主题主线,强基固本、稳进育开、奋勇突破,确保安全保供、做好优质服务、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提质增效,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义电新篇”,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打造典范、再造辉煌”贡献“义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