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第30届义博会特刊·环保

文章导航

天蓝 地绿 水清

义乌高标准打好“生态牌”

美丽的绣湖公园

江东污水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华川深能环保有限公司 垃圾焚烧现场

李祖村风景如画

在义乌记录到的野生动物鸳鸯 工作人员在岩口水库投放中华鳖幼苗

记者 钱旭升 通讯员 何冰清 文/摄

在“沙漠的染坊”体验扎染的乐趣,在“南瓜家甜水铺”点上一碗甜水,在“蒸馏器咖啡馆”和清华大学创客聊上几句……国庆假期,走进全国文明村——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白墙黛瓦、绿意盎然,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诗画的景致,活力的韵味,如今村美业兴的李祖村,20年前却是名副其实的“脏、乱、差”落后村,当地人称之为“水牛角村”,意为看不到发展希望的穷村庄。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李祖村开启蝶变之路,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李祖村徐徐展开。

李祖村的美丽蝶变是义乌不断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义乌实施“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助力美丽义乌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力打好“清新空气”巩固提升战、“碧水提质”攻坚战、“净土清废”安全保卫战、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以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800亿元,连续7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

“九厂一网” 统筹推进治水

清晨,漫步于义乌绣湖公园,碧波绿意尽收眼底;夜晚,信步义乌江畔,两岸景色旖旎,流水潺潺……水清岸绿景美的稠城,得益于义乌不断深入推进治水工作。

不久前,浙江第一批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评估结果公布,义乌榜上有名。这是继获得浙江治水最高奖——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后,义乌治水收到的又一喜讯。

义乌治水为何屡获殊荣?这得从义乌的发展转型说起。义乌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人口稠密企业集聚,污水量大直排情况多,水资源少自净能力差,一度给这座城市带来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为此,义乌联合各部门成立党员治水突击队,聚焦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修复4个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其中“九厂一网”、数字赋能便是义乌治水改革亮出的大招。该举措不仅打通该市9座污水处理厂的管网,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实施污水动脉疏通工程,还以时空数据为底板,综合集成生态环境分局、建设局、资规局、水务局、水务集团等部门100余项数据,叠加融合天气、水文、水质等信息,形成包括管网设施、水利设施、污水管网水质水量等静态或动态数据的污水调度模型,打造义乌市“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建立污水管网一张图,让深埋地下的城市血脉也能“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精确地分析出每天上午10时和晚上11时是污水处理高峰,江东污水处理厂因为处理区域大、入驻产业多等原因,污水处理能力捉襟见肘。为此,我们利用‘九厂一网’,调度佛堂、义亭等容量相对富余的污水处理厂协助处理。”义乌市水务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根据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结合污水排放的峰谷情况,通过“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科学调度水量,将各污水厂空余容量“化零为整”,由传统的粗放式水量调度转变为精细化科学管控,有效缓解各污水厂的运行压力,实现污水处理高效优质。

此外,义乌针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平均水平1/4的现状,按照“优质优用、低质低用”原则,推进“分质供水”。首创全国跨区域水权交易,2019年以来累计从浦江、东阳引水1.7亿立方米。

如今,义乌的水不仅“活起来”“清起来”,更带着城乡美了起来。

培育“细胞” 建设“无废城市”

近段时间,位于义乌市赤岸镇的浙江华川深能环保有限公司每天上午都是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垃圾转运车将垃圾倒进料斗,工作人员通过操作系统指挥巨型“机械手”抓起垃圾并转运处置。

“这些进场的垃圾需要进行5—7天发酵,沥出垃圾中的水分后,送进焚烧炉烘干,最后进入高温焚烧炉燃烧,转化为高温的燃烧气体和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燃烧释放出热量,加水产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以此完成垃圾变废为宝的“重生”之旅。

虽然每天垃圾络绎不绝地运来,但走在“华川环保”的厂区内闻不到臭味。“现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里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模样,得益于现代技术创新,垃圾焚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臭气和污水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华川环保”总经理金忠财介绍,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填埋处理技术占用大量土地、垃圾消化慢等问题,而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方式。

据了解,该公司的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3000吨,年处理垃圾100万吨,在消化义乌全市生活垃圾的同时,还可年供电约3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约24.3万吨。

此外,该公司进一步扩大固体废物处理范围。处理造纸污泥,用于集中供热焚烧发电,现已拥有年处置污泥能力36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吨。

将固体废物变废为宝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华川环保”由此入选刚刚公布的浙江省2023年度百优“无废城市细胞”名单,成为官方认证的省级“无废工厂”。

不只是“华川环保”,义乌还有入围“无废乡村”的李祖村、入围“无废饭店”的银都华悦酒店……如今“无废城市细胞”在义乌遍地开花,它们连点成线、聚点成面,系统推进“无废集团”“无废供应链”建设,并探索开发“无废”研学路线,全力打造“无废社区”“无废商圈”等融入“无废城市细胞”的集合体,有效掀起全域创建“无废城市”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提供绿色动力和生态给养。

修复养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9月25日,义乌在上溪镇岩口水库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冬片)活动,投放中华鳖幼苗5143只。

在放流现场,义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通过抽样、过秤、测量体重、验收等程序,对放流的中华鳖规格进行测评,随后将合格的苗种投放进水域。在一阵阵“扑通”声中,鲜活的鳖苗汇入水中,原本平静的水面瞬间热闹起来,一只只可爱的中华鳖幼苗欢快地畅游,在水库中安家。

据了解,此次放流的中华鳖幼苗品种体重在8克以上。中华鳖俗称甲鱼,生存能力强,喜食螺类。据介绍,成年中华鳖一天可以消灭福寿螺3—5只,是福寿螺的天敌,可有效遏制野外福寿螺的繁殖速度,对福寿螺治理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水质。

今年7月26日,义乌市农业农村局、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联合行动,在上溪镇林区放归人工繁育的160尾义乌小鲵幼体。

“这里环境条件优越,人为干扰少,且发现过义乌小鲵的种群。”义乌市农业农村局资源管理科科长邹涛说,此次活动共计划放归300尾义乌小鲵,当天放的是今年的第一批幼鲵,第二批是下一季的140尾成体。他说,通过放归活动可以扩散它的种群,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义乌小鲵是中国稀有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因1985年首次在义乌大陈镇被发现而得名。这种古老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3亿年,被誉为“活化石”。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义乌小鲵列为易危物种;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义乌小鲵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除了义乌小鲵,义乌还发现白颈长尾雉、穿山甲、长柄石杉、春兰、拉步甲、虎纹蛙、小天鹅等6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身影。据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义乌发现各类物种2700多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255种(野生826种)、大型真菌208种、昆虫527种、陆生脊椎动物311种、淡水水生生物409种。

义乌生态物种多样化的呈现,也是近年来该地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生动体现。“这几年,义乌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发现的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我越来越喜欢自然风光摄影了。”来自韩国的摄影爱好者赵亮相说。

在义乌,跟赵亮相有同样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近年来,义乌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断加大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省级试点项目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调查评估,建设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如今,天蓝、地绿、水清,万物生机勃勃、向美而生,共同绘就义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