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浦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本报消息(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楚千会)“上手快、离家近、工资高,刚听到招工消息,我就来应聘了。”10月15日清晨,金东区澧浦镇南王埠村村民范春英来到该镇里新村与王潭头村共建的剖蚌场共富工坊,穿上工作服、拿起案板和刀具,走到工作区开始切割蚌肉。
另一边,来自湖南的曾迎春和丈夫被一堆珍珠蚌包围,他们穿着胶鞋、戴上手套、拿起专用工具,熟练快速地沿着珍珠蚌壳缝插进去。尽管珍珠蚌蚌壳紧闭、咬合严实,但有着25年剖蚌经验的夫妻俩,先左旋一下,再右旋一下,只需2秒,蚌壳便被轻松撑开。随后,曾迎春拿起蚌肉,轻轻一挤,数个大小不一的珍珠便呈现在眼前。
“开一个蚌6分钱,小一些的蚌,一天可以开1万个左右,大一些的,则可以开八九千个。我们夫妻俩在这里工作3个月,收入6万元应该不成问题,这能抵得上我们在老家大半年的收入。”50岁的曾迎春弯着腰说。只见她手起刀落,“咔咔”几声,又一堆蚌肉和珍珠被取了出来。
里新村和王潭头村相邻,集体经济收入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促进经济薄弱村增收,以珍珠蚌加工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剖蚌场共富工坊便应运而生。
“我们村很多村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珍珠蚌养殖行业,目前村民在外地的养殖总面积超过6万亩,有很大的开蚌需求。面对珍珠市场持续火爆,两村村民希望能够根据市场形势和经验优势拓展新产业。为此,我们村两委多次商讨,决定发挥部分村民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联合建设剖蚌场共富工坊,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取暖、共建共享的村际合作新模式,促进两村产业拓展。”里新村党支部书记施建富说。
今年5月,由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对3800平方米土地进行平整硬化,10月10日,剖蚌场共富工坊开工,正好赶上今年的珍珠蚌大量上市。
目前,运作后的剖蚌场共富工坊内,解剖得到的珍珠成为珠宝首饰、工艺品走进市场,蚌壳打碎加工为种珠,蚌肉残渣则将经过处理,加工为渔业饲料和有机肥料,跟当地的苗木种植协同发展,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此外,剖蚌场共富工坊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劳动力百余人,每年为里新村和王潭头村集体分别增收70万元和50万元,带动在剖蚌场共富工坊工作的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过6万元。
“我们将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搭乘直播开蚌的热潮,以‘触网’的形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卖。我们也将打造环村产业带,推进生态养殖场、中草药种植等项目,培养壮大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施建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