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连环画里的金华与金华人

记者 余 菡

《山乡巨变》《小二黑结婚》《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这些连环画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的连环画,是老少皆宜的“大众食粮”。在金华市档案馆,馆藏着几份与连环画有关的档案,不仅能唤起几代人的文化记忆,还能发现与金华有关的小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

题材贴近现实,不乏金华创作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作品主要以传统线描方式绘就,图案简洁、平实、直观,色调主要以黑白为主,画面强调情节性、冲突性,人物造型脸谱化特征鲜明。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检送“连环画推荐书目”的通报》,向各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等单位检送连环画推荐书目。该档案中推荐的连环画书目分为甲类(优良的)130种和乙类(较好的)90种,这当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英雄小八路》《刘胡兰》等。通过这份档案,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以现实题材居多,突出表现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历史以及新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成就。

现实题材的作品激发不少绘画爱好者的热情,连环画创作在民间快速普及,品质和数量都达到高峰。数据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到1963年,各地出版连环画印量已有上亿册。其中不乏金华创作者的身影。

年仅16岁的兰溪人唐家昌创作了一本名为《牧童进了政治文化技术学校》的连环画,于1959年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用出版,首印5万册。

唐家昌来自兰溪上华人民公社,小学毕业后,就参加社里的生产,担任牧牛工作。他在读小学时就爱好美术,长大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画了这本连环画。后来,唐家昌因连环画的出版被保送到美术训练班学习。

金华典型人物亦成为连环画的重要素材。比如,1963年,《金华大众》连续刊载的《陈双田》连环画,描绘了主人公不辞辛苦、乐于奉献的劳动模范形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婺剧被拍成连环画,书摊随处可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内容健康向上、艺术上有鲜明特色的连环画作品纷纷涌现。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革命斗争故事,也有中外名著、武侠故事等多种题材,形式变得多样化。

1984年,为了繁荣金华地区连环画创作,地区文联和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连环画研究会。研究会要求广大连环画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其间,安排了著名画家俞晓夫来金讲课,还组织大家赴上海、宁波参观全国连环画作品展览和全国国画作品展览。

同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在金华市工人影剧院拍摄戏剧连环画《姐妹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农村剧团拍摄连环画。这出戏由当时的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1985年,兰溪婺剧团根据方元的《书剑恩仇录》改编的剧目《乾隆外传》,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拍摄成连环画,共计800多幅。

连环画的普及带来了连环画租赁市场的发展。那时的街边、弄堂口,常有人摆放“小人书”摊,看一本一分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畅销连环画,则要两分钱一本。其中最有名的还属人民广场书摊,摊主将“小人书”平铺在地上,吸引来往市民。像《丁丁历险记》《三毛流浪记》等深受孩子们喜欢,大人则偏爱《射雕英雄传》《三国演义》等。

随着时代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连环画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依然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中,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