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新闻三秒区

秋收时节,看秸秆如何变废为宝

本报消息(记者 刘小刚/文 张辉/摄)正值秋收,10月22日上午,婺城区白龙桥镇择住邻村的稻田里,收割机在穿梭作业。水稻颗粒归仓的同时,秸秆也不被浪费,经机器就地打碎后,“坐上”收运车,到几百米开外的苏园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开启变废为宝之旅。

来到该收储中心,地上的两堆颗粒大小不同的褐色物质映入眼帘。“这是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处置后的最终产物。”中心负责人、苏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锡春说,颗粒大一点的当生物质燃料发电,颗粒小一点的是有机肥。

秸秆到底是如何从废弃物变成资源的?苏锡春带着记者行走厂间,一探究竟。

“收来的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首先要进一步用粉碎机粉碎,然后和畜禽粪便等进行混合搅拌。”苏锡春说,混合搅拌完成后,撒入菌种发酵。进入发酵场地,只见打碎后的农林废弃物原料堆积成小山,上面热气腾腾,散发出淡淡的酸腐味。

“发酵时最高温度能达到70多摄氏度,高温可将原料中的病菌、虫卵等有害物杀灭。”苏锡春说,温度计实时测量发酵温度,当降至30多摄氏度后,发酵结束,整个过程需要10多天。

发酵完成后,接着便是筛分。现场,记者看到,在筛分机轰隆隆的响声中,大小两种颗粒物“分道扬镳”。其中,筛网上留存的大颗粒物进入一条传送带,筛下的小颗粒物进入另一条传送带,分别成为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至此,农林废弃物完成“华丽转身”。

“目前,中心处于试生产阶段,收储的农林废弃物主要来自婺城区和兰溪市部分地区,一天能处理300吨左右。”苏锡春说,1吨农林废弃物可以产出0.4吨左右的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明年年初,中心还打算养殖蚯蚓。经蚯蚓食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肥,被称为‘有机肥之王’,一吨能卖到1000元。”

随意焚烧秸秆会污染大气。我省全境实行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政策,倡导通过“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饲料化”等方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为推动农业生产主体就近就便处置农田秸秆,我市在倡导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利用基础上,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秸秆离田利用。市农科院生态环保所所长刘国强介绍,目前,全市有规模化秸秆收储中心43个,年秸秆收储能力27万吨;建成村级等收储网点603个,培育秸秆利用企业45家。

“当前,我市单季稻、晚稻、甘蔗等大宗农作物正陆续收获,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秸秆田间离田和收储工作。”刘国强说,秋收以来,全市共组织秸秆离田农机74台(套),开展秸秆离田2.1万亩,离田秸秆0.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