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特产更有科技范
□董金姣
连日来,永康舜芋再获丰产丰收。舜芋产业是永康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前仓镇种植面积约2.4万亩,年产量5万吨,从事种植的农户6000户以上。小小毛芋缘何能够成为“支柱”?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助力。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土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既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扰,也因种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以永康舜芋为例,病虫害多、连作障碍、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一度限制着毛芋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当地农业部门成立毛芋轻简化栽培攻关小组,集中骨干力量专项突破,集成熟化了毛芋和水稻轮作栽培关键技术,极大减轻了毛芋生产中“烂芋皮”等连作障碍,毛芋商品化率提高两成以上。得益于科技赋能,永康舜芋产量大幅提升,具备了走向市场、成为爆款的基础。
同样,在金华“两头乌”产业发展中,良种繁育扮演了重要角色。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整合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等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我市聚焦“两头乌”科技创新,成立了“两头乌”遗传育种与改良实验室,并与“养猪院士”印遇龙团队合作,进一步推进瘦肉型金华猪培育工作。这些工作为金华“两头乌”进军中高端肉类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要把金华土特产做强,就必须十分珍视宝贵的种质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实践证明,呵护、改良、提升土特产品种,科技之力不容小觑、不可或缺。
农业是一个讲情怀的产业,也是一个求创新的产业。广大农业工作者尤其是新农人一方面要增强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始终秉持创新理念,强化技术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好关键品种、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问题,让土特产更“土”、更“特”,推动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同时,也要借助现代科技,加强市场创新,推动产品更多元化、特色化,让农业企业向特色要效益,向新消费要潜力。
我们相信,有了科技范,以土特产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一定能够做得更大更强,走得更远更好。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