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民间文艺座谈会共话传承与发展
本报消息(记者 胡雅心 通讯员 王潇)10月21日,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关于汤溪方言区域的民谚、民谣、童谣等方面搜集工作座谈会。10多位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研究爱好者聚首一堂,探讨汤溪民间文艺新现象新趋势,总结经验启示,推动搜集工作有序进行。
座谈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胡阿荣作专题讲座。他认为,汤溪的民谚、民谣、童谣等是历代以来的民间口头文学,曾在金西一带源远流长,在民间亦广为流传,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民谚、民谣、童谣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观察自然气象、抒情言志、治家处世、褒贬时风、表达爱憎、兴教助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正如汤溪山歌《十八姐十八郎》中唱道:“我家门口朝南向,前面梧桐树,后面白牡丹。白牡丹树下一丛千斤藤,撑排哥哥拔去做纤绳……”一曲男女对唱,唱出厚大溪中浣衣女和撑排小哥的“一见钟情”。
座谈中,大家畅所欲言,针对口头方言用文字记录有难度、民间传承人普遍老龄化等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建议。虽以口头相传,但汤溪民谣用语精炼、合辙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等特征,融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可用性于一体。大家一致认为要抱着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保护、阐发弘扬好汤溪民间口头文学。
“要将民谚、民谣、童谣等方面收集整理并结集成文字,使之成为年轻一代学习、工作、生活和立身、律己、奋进的一面镜子,警之未来,鼓之向上,非常有意义。”市文化特派员王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