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与共和国同行 向现代化奋进

文章导航

技能成才 技能就业 技能增收

——从第二届金华技能大赛看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

李晓艳

9月28日以来,第二届金华技能大赛市级赛项先后开赛,来自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的11个代表团参赛。

第二届金华技能大赛由市政府主办、市人力社保局承办,是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本届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各地各单位积极举办选拔赛,为大赛顺利举办打下了良好基础,参赛选手达到1093人,首次突破千人。大赛经前期充分筹备,选拔推荐251名选手参加省赛。

大赛呈现出当前金华产业对技能的需求,也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拓宽职工增技空间,拓展产业增效渠道,开拓职工增收路径,全面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13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万人,技能人才数量增速居全省前列。

技能竞赛契合产业需求

在模具工(冲压模)模块一赛场,选手们需要在3小时内,仅用锉刀和锯子,加工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斜顶块。“冲压过程中,斜顶块很基础也很重要,就像印章,产品成型的样子取决于它。”该赛项裁判长、浙江省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徐志扬说,斜顶块的各项误差都在-0.02至0毫米以内,超过这个范围都要被扣分。据了解,0.02mm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八分之一。

据了解,模具工被列入金华市区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汽车90%的零件和手机80%的零件都要通过模具实现,五金、汽车等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模具工,模具工的需求一直在增长。”徐志扬说。

本届大赛根据我市从业人员较多且办赛条件成熟的职业(工种)实情,重点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的先进制造业、技能乡村、新就业形态、城市美食等领域,围绕“港”“廊”“链”主战场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机修钳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模具工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比赛项目;围绕新就业形态行业发展及从业人员技能提升的需要,设置电子商务师、无人机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领域比赛项目;围绕乡村振兴及产业人才需求,设置家政服务员、插花花艺师等技能乡村领域比赛项目;围绕八婺风味美食推广及烹饪人才开发需求,设置金华两头乌火腿菜制作、养生药膳制作等城市美食领域比赛项目。各比赛项目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前三名选手授予“金华技术能手”称号。

职业技能竞赛是劳动者的练兵场,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市突出高水平竞赛选育,先后出台《“百工之乡八婺金匠”培育工程》《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年均举办各级竞赛场次100场以上,选拔各类特色技能人才,形成浓厚的技能成才氛围。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我市形成以市技能大赛为主体,行业主管部门、县(市、区)技能大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今年以来,全市举办职业技能竞赛96场次,18136人参赛。

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代评”,搭舞台,提技能,各类特色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全市现有浙江大工匠2人、浙江杰出工匠13人、浙江高技能领军人才6人、浙江高技能青年人才13人、浙江工匠147人、浙江青年工匠320人、“八婺金匠”系列高技能领军人才1400人。

特色产业促进技能增收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金华美食文化,促进城市消费与产业发展,培养美食行业高技能人才,10月17日—18日,厨神争霸赛预选赛在金华开放大学举行。本次大赛将职业技能与金华美食文化进行结合,设置金华汤煲制作、金华两头乌火腿菜制作、八婺山珍制作、养生药膳制作、乡土菜肴制作、婺州河鲜制作等6个赛项。

全市以所有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动员草根乡厨积极参与,来自县(市、区)及市直单位代表队的198名选手参赛,共选拔30名选手进入决赛。

金华两头乌猪肉及金华火腿,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准特色原材料,也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金华两头乌(火腿)菜制作项目要求参赛选手选用金华两头乌猪肉(火腿)作为原材料。来自金华国贸大饭店的选手贾日明尝试用火腿汁煨莲子,以东坡肉的做法做两头乌仔排,“金华火腿吊汤很鲜,配上莲子的鲜甜,做到‘吃火腿不见火腿’。用东坡肉的做法做,两头乌仔排肉质酥烂,颜色红亮。”

贾日明是金华人,从小吃两头乌、火腿长大,现在是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从业近30年来,他深入了解吃两头乌、火腿特性,既传承蜜汁火方、火腿生吃等经典菜式,也尝试两头乌狮子头、两头乌遇上大闸蟹等创新菜。他所在的金华国贸大饭店每季度都会推出概念菜肴,根据四时节令调整菜品,让外来客人和本地客人都能品尝经典的两头乌(火腿)菜和创新菜。“金华两头乌猪肉及金华火腿是金华的一大特色。竞赛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让不同厨师的想法落地,真正发挥金华火腿优势。”贾日明说。

“本次比赛积极挖掘最终评选出的十道菜品的文化故事和文化内涵,讲好美食故事。同时将金华菜文化及十大菜品纳入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传承我市传统美食,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厨神争霸赛对应我市中式烹调师这一职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既通过职业技能比赛来宣传展示美食文化的内涵,又通过美食文化的传承弘扬来推动职业技能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核发中式烹调师证书51770本。

在金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增技又增收”。我市积极发挥职业技能比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带动增收作用,面向重点人群、重点产业,构建“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技能乡村发展体系,实施“技能+劳务品牌”“技能+重点帮扶”“技能+产业振兴”多层次合作新模式,持续推进乡村人才培育。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制定了兰溪杨梅种植、义乌红糖制作等契合乡村产业发展的专项能力评价规范,让乡村领域的“土专家”们得到职业认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技能型乡村30家,乡村技能人才1.2万人。

为提升劳动者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我市还打造“技能到家、金匠有约”特色技能培训服务品牌,建成30分钟培训圈,启动建设“金匠云”服务平台,建成“技能地图”导航,培训机构、培训工种一图展示、一键搜寻、精准定位,实现想培训有去处,想培训随时找。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78万人次。

产业企业推进技能创富

本次参赛的1093名参赛选手中,企业一线职工857人,占78.4%。来自武义欧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汤沸涛获电工赛项第一名,被授予“金华技术能手”称号。从业二十年来,他持续钻研技术,不断提升技能,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手握多项实用新型专利。2021年,他获评浙江工匠。

汤沸涛说,如今,电工要掌握编程、机器人等各项新技能,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水电工了,是复合型“多面手”,需要很多知识储备。因为热爱,他每天下班后都要自学一小时,已坚持了十来年。

“越学越广,越学越感觉能力不够。”汤沸涛说,提升技能过程中,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良多。“竞赛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学习新的专业技能,还能和同行交流,真正实现以赛促学。最近,他又开始为11月9日举办的浙江省技能大赛做准备。

聚焦十条重点产业链,我市持续加强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基本单元、工作机制建设,构建“职工增技—产业增效—职工增收”技能创富体系,形成社会崇尚、人人享有的技能生态。

对浙江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来说,铸造是公司生产最基础的工序,200余名铸造工是最重要的一线操作工人。“目前没有学校培养对口的铸造工,所有铸造工进厂都要从头培养,边学边干,至少6个月才能熟练掌握铸造技能。”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燕飞说,公司作为产品链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自主培养。

武精公司是全国铸造行业排头兵企业,拥有员工600余人。公司目前可自主认定铸造工、数控车工、铣工、装配钳工、机修钳工、焊工、起重工等工种,自2010年开始,每年分工种在一线员工中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提升员工技能。目前,公司有技能人才450余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共230余人,占比达51%。

公司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技能人才立足岗位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技能、职称评定培训,近三年员工培训费用共投入81万元。同时,为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员工分别发放每人每月30元、60元、100元、140元的技能津贴,近三年共发放技能等级津贴53万元。

近年来,我市加快打造创富型技能企业,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建设,推进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将职称、技能要素作为定岗、薪酬、绩效、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因子,稳步助力企业提高员工薪酬水平,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一大批技能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成长起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技能型企业297家,企业技能人才3.8万人。

技工院校引领技能成才

本次大赛的21个赛项主要由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金华市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协办。协办机修钳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模具工(冲压模)3个赛项的金华市技师学院设有模具设计、数控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机电类专业,已经有40余年的创办历史,相关工种的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经验丰富,金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骨干近80%毕业于该校或接受过该校培训。

自建校以来,金华市技师学院始终坚守为金华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和培训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实现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学校紧密对接我市产业链发展需求,全面实施“校企双制”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专门设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等9个专业,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动工具、工业机床、机器人等4条重点产业链,持续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学校校企合作企业200余家,已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30余万人,许多优秀学子已成为各行业、各工种的中坚力量。

今年,全省第一所万人技师学院也在金华产生。经全国技工院校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复核,截至9月14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注册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10074人,首次实现省内技师学院在校生突破一万人。该校始终紧跟国家技工教育发展趋势,始终贴合市场动态及产业升级需求,深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关注学生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升,开设系列素质教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肯定。

如今,技工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目前,在金技工院校共12所,在校生达3.75万人,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均首次突破万人。

为全力推进市域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金华市技师学院分别在东阳、武义、浦江技工学校和兰溪市高级技工学校签订设立分院合作办学协议,目前四地分院已正式揭牌。积极发挥金华市技师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为县域技工院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已市县联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认定1000余人。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持续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加大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育,优化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构建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的良好生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