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专业排查 专项治理 智慧防控

我市探索白蚁防治“金华经验”

本报消息(记者 倪晗)在市区古子城游玩的市民会发现,在四周的绿化带里,出现一种绿色的小“圆盖”。如果走进八咏楼等一些文保单位,立柱、墙体的下沿也安装了小黑盒。“这是白蚁智能监测装置,用于古建筑的白蚁防治。”昨日,市白蚁防治中心工作人员王舒逸告诉记者,一旦有白蚁进入,装置就能及时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

据了解,我市围绕“一村三名”白蚁治理、文保单位白蚁危害调查等重点工作,通过专业排查、专项治理、智慧防控等方式,探索出白蚁防治的“金华经验”。

“查”是“治”的前提,只有全面摸清底数,才能为白蚁综合治理打好基础。我市邀请国内专家,围绕传统村落白蚁调查、白蚁灭杀控制和蚁情日常监测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建设、文广旅游、城投、乡镇(街道)等单位跨层级、跨部门联动,对全市163个传统村落、1890处历史建筑、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7处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白蚁危害调查,共调查出蚁害严重的传统村落62个,白蚁危害房屋2656幢,白蚁分飞点775处,全面掌握白蚁危害种类、分布现状、危害程度等情况,并建立白蚁防治基础数据库。

有了基础数据库,白蚁“治”得更加精准有效。我市坚持全面推开、分类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思路,重点推进蚁害严重项目的白蚁防治。目前开展的94个传统村落白蚁综合治理项目,采用日常管理和双随机抽查“两手抓”,邀请省、市级专家对治理项目进行现场指导、监督检查和中期验收,为综合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治理完成后的项目邀请专家对施工技术、药物使用、施工安全、防治效果等开展全面评估,确保防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治理之后的“防”更为关键。我市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到白蚁综合治理中,通过“在线监测+线下排查”点面结合,积极构建白蚁防治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白蚁防治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白蚁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等8个功能模块,推动防治工作业务处理自动化、防治情况可视化和行业管理智能化,实现线上全过程管理和实时动态监督。我市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防治对象已安装3000余台智能监测装置,实时采集白蚁活动数据。以义乌市为试点,我市逐步建立白蚁预防城乡一体化、防治领域全域化、监管工作统一化、资金保障层次化、服务模式格式化、巡查机制网格化、应急处置联运化的白蚁防治新模式,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新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据了解,自2016年起,全市投入近400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白蚁综合治理,蚁害严重的62个项目均已启动治理,其中61个项目已完成白蚁综合治理工作。金东区琐园村、婺城区寺平村2个项目获评第一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白蚁防治全国示范项目,义乌佛堂古镇、磐安朱山村等7个项目获评省级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