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医癣银娘笑 细雨和风日日新
记者 郑宇恒 文/摄 傅军杰/插图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过去,凡有村落处,往往有水井,井水可饮用,可浣洗,亦可灌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在金华开发区的许多古村,依旧能寻到水井的踪影,它们如亲切的长辈,哺育一代代后人成长。每当望向井中,倒映出的不只是当下的天空,还有过去与井相伴的记忆。
汤溪老街古井:
星罗棋布于街头巷尾
明成化六年(1470),朝廷下诏,在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边隅设立汤溪县。宋约于次年(1471)六月上任,成为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带领乡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500多年变迁流转,曾为汤溪县治所在地的汤溪镇,依旧保持着当时的基本格局。汤溪镇文化站原站长楼思明说:“以前汤溪古城水井数量多,花样也多,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分布在大街小巷,但是现在大部分都找不到了。”
在汤溪镇汤溪村村监会主任毛晓玲带领下,记者找到附近村民公认的8口古井。其中一口井为城凹井,另外两口井均名双眼井,其他5口井既无名字,也不知修建年份,只是以沧桑的模样散布于中山路、黄道街、护城街、影星街与南门街上。
“郑凹井,在县城西南城内,井水以此为佳(民国《汤溪县志》)。”如今汤溪村有一处居民区叫作城凹里,当中有一口古井名为城凹井,井水清澈,村民至今仍从这里取水。郑凹井与城凹井也许就指同一水井。
“昨天花了一下午时间清洗这口井,捞出一部手机,边上都是刷出来的泥巴。”家住城凹里的胡建华说,水井多年未洗,水质受到影响,常用井水的几家人就凑了300元请人清洗水井。
城凹井与一棵香泡树分别立于一户人家门口的两侧,在繁茂枝叶的衬托下,井显得尤为小巧。井圈一侧有缺口,另一侧有修补的痕迹,井壁附着生石灰消毒后留下的一层白色物质,胡建华说:“井壁用青砖砌成,我们测量过,井深7米左右。”
“双眼井在东门大街,民国四年修复(民国《汤溪县志》)。”在现在的东门路与西门路,各有一口双眼井,是否为县志所记已难考证。虽然历史不明,但古井在修补改造后,更符合附近居民的使用需求。
西门路双眼井边的地面上,用鹅卵石拼出“千年古井”四个字,井圈下有新砌红砖,在修路时用于抬高井的位置。东门路双眼井前也有一块刻着“千年古井”的石牌,一个井圈曾修补过,另一个仍有破洞,由于井壁漏水,已用水泥浇筑,并有一根水管接出。井边还有一个简易洗衣台,是前些年增设的。
据介绍,几处常有人使用的古井都在同时期进行过改造,中山路的古井旁更是修建了亭子,变身为生态洗衣房,不仅做了雨污分流,还设计了洗衣铜像美化。
村民童跃清今年65岁,家住中山路,自嫁到汤溪村就一直用家门口的古井洗衣。她说:“以前井边只放了一块石板用来洗衣服,现在有洗衣房,清爽方便许多。”
寺平娘娘井:银娘故事世代传
今年中秋节,游人在汤溪镇寺平村“银娘祭月”活动中感受到“银娘省亲”巡游的热闹。若问起“银娘”是谁,村民会告诉你:“银娘是我们寺平人,明朝时进宫做淑妃。村里现在还有一口娘娘井,银娘小时候用过,传说那井水有美容的功效哩。”
寺平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7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七星伴月”的村落格局。当地文史爱好者胡阿荣说:“寺平村里有许多院落,以前每一个院落附近都有井。红仓门院落是银娘长大的地方,也叫‘娘娘故里’,娘娘井就位于红仓门的西北角。”
行走在白墙黑瓦、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间,沉浸于古建筑的气韵中。不一会儿,近年新建的银娘汲水亭映入眼帘,亭边种着一片苦竹,清幽宁静。娘娘井位于亭中,内径0.4米左右,井圈口凹凸不平,这是长期汲水留下的痕迹,井壁由鹅卵石叠砌而成,水位较深。
附近的“五间花轩”是银娘的闺房,曾于清代重建,堂屋中挂着戴氏银娘像,四周墙上的卷轴讲述着银娘的故事,其中“井水治癣”就与娘娘井有关。
相传银娘幼时,头上长了很多黄癣,四处求医仍不见好转。银娘16岁时,她的父亲戴法华梦见一位仙女,仙女画了一个圈,咬破手指头滴上血,说:“此处有一口泉水,挖三丈六尺,此水极好。”第二天戴法华就召集亲朋好友动锄挖井。一天,银娘在井边洗衣,井水溅到头上,久医不愈的黄癣脱落,她便用井水沐浴,不久病就好了,且出落得越发漂亮。
一年后,宪宗皇帝派人到江南选美,银娘被选中。传说,在银娘没成妃子前,井里的水是苦涩的,成为妃子后,水变得甘甜。后人为了纪念银娘,便将此井命名为娘娘井。
虽说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但历史上确实有戴银娘其人。据民国《汤溪县志》记载:“戴氏,名银娘……寺平人戴法华女,幼善书。宪庙时命中涓下江南选良家女,其家以银娘应,入侍坤宁宫……弘治十年四月,有宁太监来汤溪,银娘手书寄问母弟安否,离别思慕之情,凄然满纸。今其书具存,并有宫中小画等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寺平村的孩子们在娘娘井边听着银娘的故事长大,今年90岁的戴雪兴就是其中之一。“娘娘井里的水夏天凉,冬天热气腾腾。井边不能刷马桶,不能牵牛走过,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戴雪兴笑着说,村里通了自来水后,少有人用井水,但有些外地游客听了银娘的故事,就会装一瓶井水带走,希望饮用后能和传说中的银娘一样美丽。
东夏水井:清甜井水是村中一宝
“以木莲子绞汁,凝如冰,养以井水,随意划取,加糖醋食之,谓之凉粉,云已痱(民国《汤溪县志》)。”凉粉是夏季必不可少的消暑美食,许多汤溪人都有取井水做凉粉的童年记忆。
汤溪镇东夏村位于九峰山脚,村中央有一口特别的古井,井壁为天然岩石,井水清甜。村民都说取此处的水做凉粉更好吃,做粉干更有韧劲,就连泡茶都更香,故而流传着“汤溪两口半井,东夏水井算一口”的说法。
东夏水井为单孔井,石质井圈高约0.25米,两块沉重的青石板将井口封得严严实实。“我们这口井是‘天生’的,很清,很美。”在几位村民帮助下,记者见到了水井的真面目——水面宽于井口,岩石井壁呈现出自然的弧度,如一只碗将井水盛在其中,几根水管从井中接出,通往不同人家。
夏开辉今年60岁,是村里最后一个下过井的人。“十几年前我负责洗井,看到下面的空间很宽阔。但是塌方导致井底抬高,石头和泥土让水变得很浑浊。”夏开辉说,当时井深大概7米左右,现在不知是否有变化。
“明代洪武年间,我们村的祖先从金华江门迁来东夏,至今建村已有600多年。这口井的历史没人能说清楚,但因水质好,水量大,在附近小有名气。”退休教师夏元喜今年87岁,东夏水井就在他家门口,他记得井边曾经铺着青石板,还设有木制方形井栏,防止有人跌落。
在“75后”夏媛娴的记忆里,她的父亲每天下班后要先去田里干活,再趁着晚上挑井水回家,一盆水从洗脸到洗脚,再到浇菜,要充分利用。
“我家老房子在古井边上,用水还算方便。搬到村外围后,就请人来看水脉,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口新井。”夏媛娴说,有口好井是让村民自豪的一件事,但后来村里养猪的人家多了,废水渗透影响地下水质,就没有人饮用井水了。等家家户户都接上莘畈水库的自来水,古井就被盖上石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太公井:饮水不忘挖井人
“太公”是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他们总能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为家族发展出谋划策。在汤溪镇仓里村与罗埠镇渔田庄村,各有一口太公井,虽已不再使用,但后人依旧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太公的尊敬。
汤溪镇仓里村是一个公路旁的大村,高大古朴的祠堂显示着村庄的历史。“村里有一口叫门口井的古井,井圈上可以看到挖井太公的名字。”当地退休教师胡雪尧说。
门口井在一幢老屋的门边,井圈的一侧刻有“胡进 六一太公 胡□ 十七太公”的字样,另一侧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想必在无数个取水的日夜,村民们都有意避开刻着太公名字的一边。
“由于家谱失传,我们无法确定两位太公是什么时期人,但依旧铭记他们挖井的善举。”胡雪尧说,过去的春节,村民们会在井边贴上红元宝,以表达缅怀与感激。
2019年,罗埠镇渔田庄村由铺下、丁章、胡家庄3个村合并而成。在原丁章村有一口清代古井,是章太公留给后人的礼物。
丁章井位于村中央的思源亭中,石质井圈上刻有“章通正太公 道光三十年”字样,向井中看去,只见井圈被几层红砖垒高,井口被网格状的铁丝封起,看不清井壁情况与水位深浅。
“以前我做姑娘的时候,就用这口井里的水,当时它和我的腰差不多高。”村民章桂英这天恰好回村探亲,只见她走到井边比划着高度。
以往的家庭用水大多是井水,章桂英就承担着家里挑水的重任,她回忆道:“这口井很深,我每次挑水的时候都数着数,要十三四下才能把水桶提上来。而我家的水缸非常大,一天要挑6趟水才能装满。”
章桂英摩挲着井圈,想起小时候围观洗井的场景。每年冬至以后,村里请来的洗井人裹着蓑衣,喝上几口白酒就下井,好几个本村人在一边帮忙,不断用水桶把冒着热气的井水挑出。
渔田庄村党支部书记章卸军介绍,2012年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为了保护古井,便将井圈加高,并建造思源亭,亭名与对联“立志宏远奔小康 富而思源敬祖宗”都有饮水思源之意。
记者手记
为了寻找金华开发区的古井,记者寻求文保部门的帮助,也依靠民间文史爱好者的力量。前文提到的古井中,寺平娘娘井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东夏水井、丁章井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点,其他几口井虽没有官方认定的身份,却得到附近居民的推荐。
安然居于亭中的古井、至今仍被使用的古井、无人打理的古井、取下井圈被封锁的古井……人们给予不同程度的关心,让这些古井看起来很不一样,有的井水浑浊,有的井圈残破,有的被修补、被爱护,至今以甘泉回报。
遗憾的是,在这次寻井过程中,有两口井没有被记录,分别为罗埠镇罗埠三村的花园后仓泉井与罗埠镇渔田庄村的铺下井。两口清代古井的井圈上均有刻字,却没有井边人来讲述其中的故事。正如一位村民说的那样:“如今,古井大多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古井是农耕文明的遗产之一,承载着一片土地的爱与愁。纵使细雨和风,坚硬的井身也难敌漫长时光的侵蚀,唯有记录与保护才能让井的历史再度鲜活起来。
新闻链接
汤溪古井
寒泉井:在县城西府公馆前四十步,深二十五尺,阔五尺。
温泉井:在县城西大街二十步,深三十尺,阔五尺。
清泉井:在县城东大街一十步,深二十四尺,阔五尺。
金钗井:在县东南六十里辅仓源,停久。
九峰龙井:在县西南十里九峰山顶。
湖山顶龙井:在县南三十里。
双眼井:在县东门大街,民国四年修复。
郑凹井:在县城西南城内,井水以此为佳。
八角井:在县东十五里下汪。
清泉井:在县东二十五里酤坊。
甘凉井:在县东二十五里后童。
福久益井:在县西十三里下新宅。
官井:在县北十五里胡家庄。
徐家井:在县北二十里徐家。
天生井:在县北二十里祝家。
八角井:在县北二十里节门张。
雅网井:在县北二十里下江村。
凌家井:在县北二十五里下章。
(以上古井信息根据民国版《汤溪县志》整理)
读者互动留言精选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一群孩子都是喝着甘甜的井水长大的。每天清晨,井边总是很热闹,邻里乡亲聚集在这里。夏日炎炎,井水直接舀起便能畅饮,那份清凉直透心底;到了冬日,井水又带着天然的温热,成了我们洗衣物的好帮手,温暖双手也温暖了岁月。
——胡丽卿 东阳市南马镇
浦江县东街有口严家老井,有百年历史了。井栏下那一圈溜光的青石,井壁的青苔,足以看出岁月的痕迹。在东街老住户的记忆中,这口老井虽然不深,却从未干涸,即使在干旱年月,井水依然充盈。
——黄女士 浦江县浦阳街道
文字整理:唐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