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新阵地 激活大引擎
金华打造共富市集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
记者 胡睿哲
“没想到李祖村人气这么旺,我们这个摊位1天卖出100多斤太秋脆柿,家里的存货还赶不上需求。”武义县王宅镇果莓邦家庭农场的张徐慧说。国庆期间,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专门拿出村里共富市集的25个摊位向全市公开招标,共富朋友圈越做越大。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调研时,曾在共富市集与农创客交谈,并勉励乡亲们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一年多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聚力将共富市集打造成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新阵地,让“小市集”激活共富“大引擎”,在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上迈开大步。
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常态化经营共富市集120处,结合文旅活动举办市集1578场,带动了2.7万余人创业就业。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12.5%,均居全省第一。
建平台
精准“造血”补短板
“既能为乡村产业注入活水,还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这是村里决定打造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义乌市大陈镇上坑仁村党支部书记楼永有所说的项目是该村水上星光夜肆项目。夜肆设于浅滩,游客不仅能买到特色小吃、大陈农产品等,还可欣赏歌手表演。三年来,该项目已为村集体增收超400万元,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附近8个村近2000人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
共富市集与普通市集相比,更大意义在于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先富带后富的共富功能。我市坚持市域统筹,不断强化共富市集的精准帮扶“造血”功能,搭建起创富带富的惠民平台,把共同富裕的底板越补越稳固。
一方面,聚焦重点群体促进增收。我市在共富市集打造中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结合,着力提升重点群体参与度,让“小摊位”赋能就业创业“大民生”。
比如提供创富平台。在婺城区城东街道,每月都有两场“家门口的共富市集”。由下辖的6个社区轮流开展,为山区乡镇和周边县(市、区)的优质农产品提供展销平台,更为居民提供健康宣传、爱心理发、政策咨询等邻里服务,有时还会邀请公益慈善机构的残障人士义卖手工制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增加收入。
提升致富本领。义乌市北苑街道伊条珑共富市集采用免租金模式,为创业者提供项目策划、视觉设计、盈利模式、营销推广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带动了近200名创业者创业致富,其中有很多是大学生、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群体。
实现双向共赢。武义县白洋街道下王宅社区共富市集把经营收益按一定比例反哺社区,用于公共服务改造提升、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慰问,实现社区与市集的“双向共赢”。
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地区链接资源。
“我们与结对共建的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携手打造共富市集,展销山区自产的鲜切花、香榧等‘土货’,大大拓宽了增收渠道。”浦江县杭坪镇党委书记陈青松说。
依托全市八婺同心“十百千万”结对行动,像杭坪和三江这样跨区域合作共赢的例子,正在市域内结对乡镇广泛铺开,鲜明导向就是突出对山区等重点地区的精准帮扶。
永康市石柱镇与武义县大溪口乡合作共建“柱溪”共富市集,大溪口乡的水果玉米、茶叶、银针稻米、木耳,石柱镇的舜芋、杨溪稻米,都可以在两地共富市集上买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武义县大田乡瓦窑头村和金东区傅村镇傅一村合作开发蓝莓佛手汁,在共富市集上成为游客“宠儿”,为瓦窑头村村集体带来28万元的收入……越来越多山区产品精准对接上“平原销路”,蹚出了一条双向互动的发展大道。
拓场景
因地制宜激活力
“共富市集拓展了消费场景,帮助我们村将‘盆景’转化为‘钱景’。”金东区曹宅镇上目宋村党支部书记梅桂香说。近日,该村举办共富市集,将精品盆景销往各地,让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在金华,共富市集的模式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是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不断丰富拓展各类具有地标性的消费场景。
依托产业做文章。作为“世界木雕之都”“工艺美术之乡”,东阳市在卢宅景区非遗街区开设共富市集,吸引了20位非遗传承人等手工艺人入驻于此。通过举办非遗系列活动200余场,设置木雕、竹编、茶器等30余个传统手工艺品摊位,目前共富市集已吸引游客超40万人,销售总收入超500万元。
中药材是磐安的特色优势。9月29日,2024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暨第十七届磐安中药材博览会在磐安县开幕。国庆假期,该县组织24家参展商在浙八味药材城开展养生美食共富市集,既提升了磐安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带动了周边居民增收致富。
“土特产”也在共富市集搭上快车。在金华开发区洋埠镇,“一江水”共富市集点旺了乡村烟火气。各村纷纷把叫得最响的“土特产”在市集上摆摊售卖,青阳洪村的肉圆、湖前村的白皮辣椒酱、让宅村的水果莲蓬和土鸭蛋、东十村的麻糍等,打响了品牌,增加了集体收入。
文旅搭台唱好戏。各地结合城乡旅游发展,在共富市集中融入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感召力和群众体验感。
金东区岭下镇坡阳古街是浙中一条知名古街。今年暑期,这里举办“归乡·坡阳夜肆”共富市集,将坡阳小广场打造成宋朝的“勾栏瓦舍”,每周末举行宋风演绎、音乐演出、露天电影等文娱活动,开市期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际营收超200万元。
兰溪市永昌街道立足李渔故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李渔风情街共富市集,开展戏曲“快闪”等活动,展示特色文化、促进居民增收。
云上赋能助共富。义乌市江东街道与磐安县窈川乡在青口夜市开展共富夜集直播活动,借助直播引流、品牌塑造,不仅提升江东夜经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畅通了窈川乡时令蔬菜瓜果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以打造“中国佛手之乡”为着力点,与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与乡村CEO等当地网红联动直播,引流46批次客人到线下体验,带动单日销售额最高达7500元。
聚合力
机制创新强保障
推动更多共富市集“出圈”的同时,如何避免共富市集一阵风似的“野蛮生长”?
我市在常态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凝聚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合力,进一步释放共富市集在缩小差距、促进增收等方面的拉动力。
首先是管理机制求创新。通过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职能,建立“网格+支部+市集”的协同管理机制,联动推进共富市集的建设、运维、管理和服务,对摊点设置、摊区卫生、群众投诉、安全防护等问题做细化管理。
其次是品牌赋能树优势。放大共富市集的综合效益,提升产品品质是关键。
“八婺工坊·百镇优选”是我市的区域特色品牌。近年来,我市聚力把生产端和销售端打通,在特色商业街区和网红旅游村等地打造一批“八婺工坊·百镇优选”体验店,常态化举办共富市集,实现“百店连千坊”。金东佛手、东阳香榧、武义茶叶等百余类“共富工坊”特色产品已链接全市112处共富市集,设立展销摊位,规模化、品牌化、集成化效应越来越强。
又如,义乌市大陈镇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大陈小集”,在上游挖掘开发六大系列412种农副产品,统一升级产品标准、包装,使每个村的“拿手好品”上档次、有溢价;在下游组织共富市集,开直播、进社区,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两端发力、产销贯通,自然共富无忧。
专业人才队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共富市集建设中,我市突出政府主导、国企参与,积极引入专业运营社会机构,提供直播培训、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一站式”帮扶,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引导更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精准落实“一揽子”扶持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不断落地,我市正阔步共富市集探索实践,加快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着力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实践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