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人送温暖 解难题 办实事
义乌“敬老月”系列活动助力创建老年友好城市
王志坚 文/摄
“又给我送来这么多好东西,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华溪村,83岁独居老人陈满兰接过村干部送来的两大袋爱心物资,满脸喜悦,连声表达感激之情。
据悉,走访慰问困难老年人、给低保、低边及困难老人送爱心物资,是义乌市“敬老月”系列活动之一。截至10月25日,该市所有80周岁以上低保、低边及困难老人都收到了一份爱心满满的“健康大礼包”,里面装有袜子和药品等暖心物品。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5个“敬老月”,为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义乌市民政部门围绕“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主题,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社会环境,全力打造“义启享老”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志性成果,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
“敬老月”活动温暖人心
义乌市今年的“敬老月”活动自10月1日启动,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其中10月11日重阳节当天更是达到了活动的高潮。义乌市在佛堂镇隆重举行了金华市“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金华市政府相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出席,见证了这一温馨时刻。
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尊老敬老倡议书,传达了党和政府对全市老年人的深切关心和美好祝福。同时,还开展了多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如为6名“幸福体验官”颁发聘书、启动Chinagoods“银发生活”专区、发布“义启享老—义乌市养老服务logo”及为首批为老服务单位授牌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义乌市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创新成果,更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元化、更便捷的服务选择。
活动期间,义乌市各地同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主题活动。医护人员走进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义诊、眼科体检等服务,耐心解答他们的健康疑问,并提出专业的诊疗建议和治疗方案。同时,志愿者们也为老年人提供了理发、防诈宣传、社会帮扶政策宣传等贴心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还特别关注困难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通过走访慰问、赠送慰问品等方式,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在重阳节当天,许多地方都组织了“共吃长寿面”会餐活动,倡导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免费供应长寿面,让老年人在节日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和关怀。
此外,义乌市还通过举办“老有所乐”集中展示活动、“老有所学”成果展示活动、“银龄反诈防骗”宣传活动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慰问困难老年人传递社会大爱
82岁的王纯焕,是廿三里街道华溪村的低保户,也是独居老人。10月27日下午,村两委相关负责人送爱心物资到他家门口时,耳聋的他满心欢喜,像见到亲人一样拉着对方的手点头致谢。
据一同参与慰问活动的廿三里街道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辖区共有低保、低边及困难老年人118名,街道定期对辖区高龄独居、孤寡老人、困难老年人群体进行上门探访,在季节交替或特殊节日来临之际,积极链接慈善资源为困难老年人群体进行全覆盖慰问工作。街道还开设“廿里幸福来敲门”“廿里温相伴”“廿里益同行”“廿里助老”等老年人服务公益活动,与探访关爱服务相结合,拓展多样化服务内容,深受群众好评。
家住廿三里街道廿三里社区的83岁老人虞长生,十几年前因帕金森病引起并发症导致常年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家人,但其老伴年事已高,为其翻身起坐特别困难,实属不易。廿三里街道民政员和志愿者们为老人送去了一张崭新的护理床,并带去米、油、牛奶等生活慰问品。“你们这样关心我们,真是太感谢了。”老人连连道谢。
当天,廿三里街道民政员和志愿者一行还走访了居住在该社区的94岁卧床老人骆美球及95岁独居老人张素飞,同样为他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护理床、保温杯、蛋糕等暖心慰问品,并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和实际需求,认真倾听老人们的心声。在交谈中,大家将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后续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义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敬老月”开展慰问困难老年人活动 ,不仅展现了义乌市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积极作为和创新成果,更传递了社会大爱的温暖力量。今后,义乌市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据义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义乌市作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义乌市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便捷的养老环境。
自2023年起,义乌市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起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义乌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超过21%,标志着该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针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失能多等特点,义乌市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在机构养老方面,义乌市全面推动养老机构社会化,引入专业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养老机构14家,养老床位681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4%。同时,义乌市还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院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
居家养老方面,义乌市创新“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用餐难的问题,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为全市近3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此外,义乌市还通过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应用等方式,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社区养老作为义乌市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北站社区为例,该社区专门安排一幢四层楼,投入200多万元改造成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此外,义乌市还积极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全市共举办各类老年大学(学校)181所,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总数达到3.1万余人。
在财政支持方面,义乌市形成了涵盖医养结合、安宁疗护、老年食堂、养老机构、人才引进等系列财政投入补助政策。2023年,义乌市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财政补助合计1.68亿元,其中高龄津贴财政补助2084.33万元,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义乌市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便捷化。义乌市在全省率先推广“一人一床一码”,打造智慧养老样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温暖。”义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义乌市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义乌市正在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安全、舒适、有尊严的养老环境,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