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探访金华古井 见证八婺烟火

兰城深巷藏古井 初平故里觅仙踪

扫码答题打卡留言,赢取古井冰箱贴和报道集。

徐村上水井

余庆堂水井

记者 徐桢瑾 文/摄 傅军杰/插图

在古代,井是共汲之所,是一处充满烟火气的地方。老百姓因井结市、因井毗邻,便有了我们常说的市井生活。

此次寻访兰溪古井,让人真切看到,就算在繁华的城市中,在街巷一隅,也有一口古井这样小而美好的地方。

双眼井:

井圈榫卯,用上“黑科技”

兰溪城隍庙对面,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是兰溪古城三大核心保护区之一的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药皇庙、探花巷、章懋故居、钱业公所等,都是兰溪人熟悉的古城记忆。

不过,记者此行探寻的不是某处名人故居,也不是哪条古巷弄,而是一口古井——双眼井,这是兰溪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井之一。

通往双眼井的小巷很多,正对兰溪城隍庙的雀门巷是最近的入口。巷口是用红岩石堆砌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进入狭小的巷道。沿着指示牌行走,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每隔几米,青石板上就有两个铜钱状排水孔,像极了双眼井的形状。

在巷子里兜兜转转,经过几个转角,记者从雀门巷来到星宫巷,总算看到了双眼井。

远看这口井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三面围墙,四周都是居民楼,走近才发现其巧妙之处。顾名思义,双眼井有“双眼”,也就是井圈里覆盖的那一块双眼青石,打水时得从这两个眼里上下吊水。井圈由两层红石砌成,上层四块、下层五块,连接处是传统古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这在井的建造中并不多见。

井内壁长着些杂草,井水看上去很清澈,风吹草动,让井水表面不时泛起涟漪。许是年久失修,加上自然风雨侵蚀,垒砌的红石有许多裂痕,井圈磨损严重,特别是朝巷口的一侧,边缘有明显凹陷,与另一侧粗糙的手感相比,这一侧摸起来较为光滑,是打水时绳子长期摩擦造成的。

关于双眼井的来历,说法有很多,其中一个说法是,明代有一郑姓巨富将女儿嫁到星宫巷,因近处没有水源,用水不便,于是出资开凿了双眼井作为嫁妆。

也有人说,这口井是南宋末年国子监助教郭昂所凿。他在此处找到一眼细泉,用来煎茶熬药,因效果显著,井水被认为是观音神露。明永乐年间,郭昂玄孙郭公义将女儿嫁给礼部主事徐进,他以井为界,即东边郭家,西边徐家,两家人共用此井,翁婿和睦相处,其慷慨重义的行为也被后世传为美谈。

不过,记者在翻阅清光绪《兰溪县志》时,在井的介绍中并未发现双眼井的记载,只是提到,前志记录了60口井,无考证的井有30口,如今新增的有9口。这为双眼井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采访当天,记者遇到附近居民方华,他在这里居住了60多年。在通自来水前,他们一家一直用双眼井的井水。回忆起过去井边的生活,方华说得绘声绘色,那时用水虽不方便,生活却很有滋味。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帮父母去打水,那时候力气小,绳子贴着井圈吃力地拉上来,你看这井边都磨光滑了。”方华说,过去双眼井边很热闹,洗菜洗衣的妇女围在井边唠家长里短,小孩子拿着木桶、铁桶,甚至用剪破的篮球挑水,踉踉跄跄地一路拎回家。“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少了,井水虽然还能用,但大家用得少了。”

在方华印象里,双眼井每年夏天都有几个月没水,居民们不得不去兰江挑水。“井底有个小洞,有水一点点冒上来,每天早上井水会涨上来一些,大家都起得很早,拿着桶在井边排队打水,打完了又要再过一会儿才有水。”

“井圈上的双眼有什么用?”“那是为了防止人打水时掉下去,胆子大的就站在这上面挑水,我以前也这么干过。”说着,方华真站了上去,还演示起打水的样子。

二仙井:大仙遗迹,黄氏兄弟造福一方

在兰溪,与城南双眼井同样出名的还有城北的二仙井,这口井位于云山街道黄湓村。相传,黄湓村是黄大仙的出生地,二仙井的由来与黄初平兄弟有关。

采访当天,在黄湓村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二仙井路22号,这里是后人为纪念黄大仙建造的黄大仙故居,房屋形制仿造汉代陶屋,二仙井就在门边小园内。

小园的拱门匾额上,题刻“二仙井”三个字,门内是一口六角青石井,这就是二仙井。古井保存得很好,看不出什么磨损痕迹,井壁长了一圈蕨类植物,井虽然不使用,但井水看着很清澈。如今,二仙井被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的正面刻有“二仙井”楷书字样,右侧还有“大明崇祯癸酉年吉日重立”字样,据《黄湓村志》记载,为黄湓叶氏始祖之子叶宗道助修。正对井边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仙井”石刻匾额,署有“乾隆庚戌夏月”几字,表明了匾额建造年代。

拱门外,是一座二仙井亭,亭内立有一块“二仙井碑”。碑文介绍了二仙井名字的由来:“黄初平,黄大仙也,兄黄初起相互俱列仙班,因称二仙。”二仙井的二仙,指的就是黄初起、黄初平。

清光绪《兰溪县志》关于二仙井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话。俗传,二仙井为晋黄初平兄弟所凿,泉极甘美。县志上虽记述不多,但从村民口中,记者听到了有关二仙井的传说。

20多年前,村民邵友良的家就在二仙井边,现在的黄大仙故居是他曾经的家。在村口的一处凉亭里,邵友良与记者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早些年,村里挖掘黄大仙文化时发现了位于他家里的二仙井,出于保护需要,他的家便搬到了现在的地方。

邵友良说,一直以来,村里人都知道有一口与黄大仙有关的二仙井,却不知道井在哪儿,没想到竟在他家中。据他回忆,二仙井被发现以前,井圈一直埋在地下,井口与地面齐平,井内没有水,是一口枯井。

“小时候看到过井盖,是一块青石板,上面刻有崇祯字样,后来那块井盖不知道去哪儿了。”邵友良告诉记者,村里发现二仙井后,便尝试挖井水,没想到果真挖出了水。“当时挖了两米多深,用两台抽水机抽水,一开始抽出来都是黄水,抽了很久,井水突然喷了出来。”

确定二仙井就在自己家时,邵友良觉得既神奇又幸运。“以前不知道它在哪儿,长什么样子,但从小就听过二仙井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黄湓村遭遇洪水闹瘟疫,村民十有九病,黄初平兄弟在村里为民消灾治病。他们先是在村里开凿了一口水井,作为干净水源供村民饮用,接着又在村北造了一座窑,并烧制了一张“龙床”用于给村民治病。

黄初平兄弟二人为民消灾治病的事愈传愈广,“龙床”之事后来也传到了皇宫内。“皇帝知道那还得了,‘龙床’是只有皇帝才能睡的,于是龙颜大怒,下令缉拿黄初起、黄初平问罪……”邵友良讲得眉飞色舞。

后来,黄初平兄弟俩将“龙床”抬到兰江,“龙床”化为龙,他们还嘱咐龙今后要继续造福百姓。随后,兄弟俩又来到他们开凿的那口井中,随水脉去了金华山,从此一去不复返。

就这样,黄湓村的这口井因此被后人称为二仙井,二仙井前的路名为利市路,意在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后来改名为如今的二仙井路。

黄店古井群:泉涌不息,一村共饮一口井

在兰溪市黄店镇肥皂村徐村自然村,有三口古井,分别是余庆堂水井、徐村上水井和麻坪水井。三口古井相距不远,其中,余庆堂水井和麻坪水井至今仍在使用。

“这里就是徐村上水井,现在已经不用。”采访当天,肥皂村村支委王健飞和黄店镇文旅办工作人员周昊悦带着记者探访三口古井。在一片农田前的村道上,记者见到了建于清代的徐村上水井,水井位于一户人家屋后,看起来有点荒凉。

和兰溪城区见到的几口古井不同,这处古井样式普通,是一口圆形古井,内外圈都是圆形,倒是砖红的颜色有点特别,因为井圈是红麻石制成的。井口不算大,许是很久不用的缘故,井水有些干涸,井壁还结了蜘蛛网。

王健飞告诉记者,由于拆迁需要,附近的部分村民搬走了,用井水的人少了,再加上通了自来水,久而久之这口井便废弃了。“下面的那口井还在用,用的人很多。”他口中的井便是余庆堂水井,距离徐村上水井100米左右。

从徐村上水井到余庆堂水井,要经过一个名叫书楼的地方,书楼左侧是村中心呈瑞堂,右侧是余庆堂,都是徐氏家族的祠堂。一直以来,徐村以呈瑞堂为界分上下两村,这两口井是专门给两边村民取水用的。

余庆堂水井是一口六角井,井的外壁刻有余庆堂三个字,余庆堂是徐氏家族的一个堂号。据村民介绍,这是一口风水井,有祠堂即有此井,为明代凿建。水面距离井口很近,水质清澈,清到什么程度呢?云不光在天上,也在水里。

采访吸引了附近村民的注意,他们好奇,一群人围着一口井在做什么?

“井有多深?”“这我们还真不知道。”来都来了,干脆现场量一量。村民徐建友热心地从家中拿来绳子,绑了一块石块扔进井中。“见底了,还挺深。”探到井底后拎出绳子,大概有4米深。

徐建友告诉记者,尽管村中已经通自来水,可他们还是喜欢用这口井的水。“井水冬暖夏凉,喝起来是甜的,泡茶煮饭我们都喜欢用井里的水,天气热了还用绳子绑啤酒下去冰镇,比冰箱好用。”

听到外面的动静,徐建友的母亲郑玉芬也出来凑热闹,老人家今年已经76岁。她给记者演示了如何打井水,只见她单手拎着绳子,将塑料桶伸入井中,待桶底碰到水面后,再用巧劲一甩,桶便浸入水中装满了水,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记者尝了尝打上来的水,确实带点甘甜,也学着郑玉芬的样子打水,但怎么也打不上水,打水果然很讲技巧。

麻坪水井距离这两口井稍远一些,是原麻坪坞自然村的一口井,它就孤零零地待在村道边的民居门口。如果不是井圈上“明正德六年八月”几个字,很难把它和古井联系起来。

如今,村民仍在使用这口井,井水很干净,打水桶就挂在附近洗衣房,供大家使用。

“井里的水一直这样清,而且常年有水。我以前做豆腐卖,用的都是这口井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味道更好些。”村民李松珠告诉记者,靠着做豆腐,她养活了一家人。今年她已经90岁,豆腐是做不动了,可她很怀念过去在这打水的日子,她的生活就是因为这口井变得越来越有奔头。

记者手记

生活在兰溪很多年,我从不知道这里竟有这么多古井,也从未如此认真地去观察过井,了解每口井与取水人的故事。在井的故事、井与人的故事中,我对生活二字有了更深感悟。凡是与井有关的人和事,都别有一番风味。

记得小时候去农村亲戚家,我最喜欢跟着大人去井边打水,一是在城里没见过,二是觉得好玩。记忆虽有些模糊,却清楚记得,自己很享受“哼哧、哼哧”用尽全力打上一桶水的成就感。接触了生活在古井周边的村民,我发现,原来我也与他们一样,有着相似的经历与美好记忆。

不管是兰溪古城的双眼井,还是曾被埋没一时的二仙井,又或是黄店镇徐村古井群,这些古井默默守护着人们的生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从村民的描述里,我不止一次感受到了水井旁鲜活的生活气息,仿佛听到了人来人往的说笑声,这种感觉和袅袅炊烟一样抚慰人心,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情味。

新闻链接

兰溪其他古井

官井:在城五坊北街联桂坊(今同庆街东),其上有亭,泉清冽,岁旱泉不竭,城中诸井以此为最,俗传与西门溪潭相通。今废。

响泉井:在城八坊北津桥下(今兰江大桥北),井中水涌,淙淙有声。今废。

曹家井:在曹家庄(今黄龙洞村),水味甘美。

炼丹井:在金家山东浩然观故址(今莲花路),俗传为白衣真人炼丹所。

惠鲜井:养济院内,宋知县江文衡凿,以便院中孤老取水,井栏旁刻有“江承议”三字。今废。

庆成井:城五坊,唐家巷。

王家井:城一坊,王家巷。

和尚井:城一坊,后山下,水甘美。

洗牲井:县学后(今云山小学内)。

义井:酒坊巷口。

水馆井:南门外(今桃花坞)。

双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