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八卦藏玄机 斯门孝行肃清风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傅军杰/插图
薄雾轻抚古老的村落,石板路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一口口古井静静地躺在东阳的村庄。其中,一些古井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沉寂,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
井水清澈,仿佛能倒映出过往的记忆,每一滴都蕴含着自然的甘甜。村民们习惯于手提水桶,轻车熟路地走向熟悉的井边,水桶轻触水面,发出“咚”的一声轻响。更有一些古井因水质上乘名声在外,吸引外村的人专程前来取水。
马宅古井:
七星对北斗 别庙传文脉
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绿水环绕,群山环抱,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最早迁居雅坑村的是景姓,后来来了周姓。唐宋时有何、景、周姓居住,后有张、施、马、林等多姓迁入。
说起古井,雅坑村有七星井。七星井不是一口井,而是有7口。井是古井,但组团“出道”的七星井名字由来并不悠久。2010年前后,雅坑村重修《托塘张氏雅坑宗谱》,78岁的村民张志龙参与其中。他介绍,当时看村里这7口井的位置,连成线像北斗七星,便命名为七星井。村里工作人员张新平说,这也为雅坑村发展旅游增加了一处景观。
7口井分别是景宅井、半街楼古井、里堂屋井、上厅井、上门堂井、前坑井和门前塘井。其中,前坑井后来移过位置,井有了新名字叫新塘井,门前塘井已被填埋。所以,准确地说,七星井目前只剩5口。
原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过一本《百村故事》,工作人员曾走访雅坑村。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严梅兰介绍,雅坑村盛产甲坞石,东阳许多地方的祠堂、庙宇、桥梁、石碑石坊,包括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的石材均取自雅坑,由此催生了雅坑“抬石帮”。“古井中,有不少井的材质就是甲坞石。”
景宅井位于景姓与周姓旧宅之间,井口直径0.46米,目前还有人使用,附近也有村民挑水回家喝。半街楼古井旁曾有一幢全村最高的楼,旧时村里有要事喊人,就用一个铁皮喇叭在此楼上高呼,大半村民基本能听见,楼旁的水井就被叫作半街楼古井。
“里堂屋、上厅、上门堂3口古井位于张氏四份头,此地是张铭珂、张烒珂、张振珂、张景珂四兄弟所居之地。”严梅兰说,张氏兄弟4人从小受父亲熏陶,谦逊重义,皆有善举。最有名的张振珂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极大地推动了东阳图书印刷出版行业发展。
里堂屋、上厅两口古井虽然有水,但已弃用。上门堂井边有雅溪水自东往西穿村而过,水井挖在水脉丰盈之地,如今仍保留原始状态。70岁的村民张伟荣介绍,上门堂井目前是雅坑村使用人数最多的水井。“从小喝到大,现在主要是生活用水,也有些村民当饮用水。”
行走在雅坑村,除了古井,处处可见古建筑,毕竟这个村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所有现存建筑中,张氏别庙最为显眼,它是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别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雕梁画栋,结构精致,设计独特。“祠堂内部共有石刻楹联43副,最短的每联6字,最长的每联31字,应该是金华市范围内楹联数量最多的石柱祠堂。”张伟荣说。
近年来,雅坑村名气大了不少,很大原因在于量子科学家潘建伟。1970年,潘建伟出生在雅坑村,小学就读于雅坑小学。潘建伟旧居坐西朝东,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正屋和两侧厢房的组合是典型东阳传统民居形制,现保存完好,颇具当年韵味。
画水古井:八角映古韵 八卦有玄机
提起东阳市画水镇许宅村,人们最熟悉的或许是“花灯之乡”的美名。许宅花灯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非遗传承人,37岁的许宾就出生在许宅新厅自然村。
今年上半年,许宾成立东阳市八角井花灯加工坊。这个名字源于村里那口叫八角井的古井。站在许宾家门口,就能看见八角井。如其名所示,八角井井口呈八角形。八角,寓为“八方来财,取之不竭”之意。井边的介绍牌写着:“清末民初,族人在八角井口铺上青石板,并在它南北做了两条台阶,以方便取水。”
八角井是一口大井。许宾说,村子大、人多,所以井口挖得大。
村里一代传一代,说八角井是许家画山太婆所挖,有600多年历史。许宅建村前,土地干涸,饮水困难。许家画山太婆在探亲归途中远远看到一棵树迎风招展,判断此处必有水源,就让族人在树旁挖出一口井。
“提起八角井,许宅人应该都知道。”许宾说,这口井在村民心目中地位很高。70岁的村民许天云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八角井的水供2000多人使用。
在村里,记者随便找了几个村民问起八角井,大家都说:“那口井水很好,喝起来还有点甜。”许天云说,八角井的水质是经过检测的。“现在,村民们还在使用这口井,有些也会作为饮用水。遇上自来水停水时,来挑井水喝的人就更多了。”
有意思的是,八角井里还养着鱼。养鱼历史有多久,大家都说不出来。八九十岁的村民表示,他们小时候就听大人说,村里这口井一直是要养鱼的。为什么养鱼?要通过鱼的状态判断井水质量。前段时间,鱼不怎么游了,村民发现井水被污染。于是,抽干、清理、消毒。地下水冒啊冒,井又蓄满了水。许天云买回几条鱼,放了进去。
新厅自然村村庄布局与众不同,村里水塘很多。传言,当年许家画山太婆挖深井解决了全族人的饮水问题后,又发动族人挖了不少水塘、水渠,并要求每挖一口水塘就在一旁种下几棵樟树。如今,新厅自然村仍有十几口水塘、18棵两百年以上的古树。
近年来,各级政府修复池塘空间形态,清塞去污,恢复池塘的洗涤功能,结合花灯等元素,池塘也成了当地人文景观。
距离新厅自然村约8公里的月峰村月塘畈自然村,同样有一口古井,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在使用,水质之优,未减分毫。古井名为八卦塘井,却位于井头塘之中。井头塘边上是八卦塘,两口池塘水相通。
月峰村党支部书记陆枝富介绍,月塘畈村水源丰盈,池塘众多。“八卦塘位于村中央,是村里最具代表性的池塘之一,所以古井叫八卦塘井。”八卦塘古井的水和池塘并不相通,水质明显优于池塘。
八卦塘名字的由来不难猜,池塘造型酷似八卦图。“八卦塘两部分水面就像两条鲤鱼,依据风水学设计,与远处高山呼应。”陆枝富介绍。
古井旁立有石碑,上面记录着一个传说。相传,月塘畈陆氏太公小时候因生病哭闹不止,父母带他到黄田畈找郎中看病,来回几次都不见好转。一天傍晚,太公回家路过八卦塘时口渴难忍,突见塘边一老井喷洒出雪花样的水,仰头就喝,病竟奇迹般好了。父母觉得太公与此井有缘,迁此发族。
八卦塘古井形状有点像铜钱,井口呈圆形,直径约0.8米,井口之外还有一圆形平面,直径约2米。杜春叶奶奶23岁时嫁到月塘畈村,她说,村里有规定,古井所在池塘可以洗菜,但不能洗衣服。“肥皂、洗衣液等流入池塘,对水质不好,大家就怕影响古井。”
村里老人说,八卦塘古井水位比池塘要高,逢旱不降,逢涝不升。特别神奇的是,如果井水不取,一天之内,总有好几次能看到井水似喷泉,突突溢出井口。60岁的村民陈瑞元每天都要来八卦塘古井打水。他说,家里喝的还是井水。“水质真好,经常有外村人赶来取水。”
六石古井:孝行千古扬 宋濂赞孝子
一说起“斯”姓,在国内其他地方,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东阳人基本都知道这个姓。东阳市城东街道有一个村叫斯村,是全国斯姓主要聚居地。“有句话叫天下斯姓源东阳,东阳斯姓源斯村。”严梅兰介绍,斯姓之祖斯伟并不在斯村,而是在东阳市六石街道后里(原名后侣)村。
斯姓由“史”姓衍化而来,斯伟原名史伟。后里村有一口古井,村里人说距今已近2000年,为史氏先祖定居后里所挖。
史伟官至东吴廷尉(掌管全国刑狱)。据记载,公元238年,史伟释放狱中有冤屈的囚犯,吴王孙权得知此事后,判定史伟以身替死之罪(死刑)。史伟的两个儿子史从、史敦泣血上书,争着为父代刑赴死,以尽人子之职。孙权知道后大为感动,不仅让史伟官复原职,还赐姓“斯”,意为孝敬父母者当如斯。这就是斯姓的起源。
斯伟告老还乡后,一直由斯敦照顾。斯伟去世后,斯敦为父守墓3年,孝行名扬天下。斯敦成为有名的孝子,村里的那口古井也被称为孝子井。
2013年,严梅兰在整理康熙版《新修东阳县志》时,看到明代大儒宋濂对斯敦的赞赏文章:“有孝者斯,岘山之阿。父罪当诛,儿心奈何?自非吾亲,盍从生我?我宁陨身,父死其可?九关峨峨,虎豹龂龂。泣血上书,愿易以身。王用尔恤,卒全父命。更旌尔门,风彼不令。池波奫沦,宰木扶疏。清风肃然,过者下车。”
57岁村民陈赛华的家就在孝子井附近,他在30多岁和40多岁时两次清理过这口井。“水面有2米宽,井深10米左右,清理出不少铜钱。”他说,这口井水质好,干旱时节也一直有水,现在有些村民还在使用这口井,大家习惯叫大井。
2013年11月25日,在后里村东侧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了两座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古墓,出土龙纹墓砖和刻有“东阳吴宁”字样的魏晋时期古砖。其中,人面纹古砖上刻有篆体“斯”字。当时,大家说墓主极可能是斯氏始祖斯伟。陈赛华当时去过现场,看到了刻有“斯”字的墓砖。
关于孝子井,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每当中秋月圆之时,井水翻腾,轰隆作响,说是井底住着一条青龙和一只金凤,龙凤从深水中浮出水面来赏月。可一旦有人走到井边,隆隆声会倏然而止。
(古井系列第七篇)七星八卦藏玄机 斯门孝行肃清风
记者手记
采访前,记者联系严梅兰,没想到她已走访东阳115口古井。这些古井散落在东阳各地,有着不同际遇。
记者采访时惊讶地发现,尽管时光流转,一些古井依然在用,甚至还被村民们当作饮用水。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村民们用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每到一个村子,不用刻意寻找,随意问个村民,大家对村里的古井都能聊上几句。尤其是说到“还在用”“水质很好”这些词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关于古井的传说,有些并没有文字记载,但也在口口相传中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每一口古井都承载着村民们世代的记忆与情感,它们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村落的变迁。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井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坚守在乡间,为村民们提供着甘甜的水源,也传递着一种顽强坚毅的精神。愿这些古井长流不息,成为东阳大地上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