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已应用于30个项目,累计减氮超1388吨、降碳1.73万吨

源自东阳的脱氮技术助力减污降碳

本报消息(记者 刘小刚)11月6日,记者从在东阳市举办的总氮提标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上获悉,东阳市污水处理厂参与研发的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已在全国30多个项目应用推广,累计减氮1388吨、降碳1.73万吨。

氮类物质是污水的重要成分,污水处理若无法深度脱氮,最终出水会影响外界水环境。

据了解,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多使用异养细菌脱氮,不仅要在滤池中铺石英砂给细菌提供“工作场所”,还需加入甲醇、葡萄糖、乙酸钠等有机碳源给细菌作“食物”,成本大,脱氮效率低,而且细菌代谢会产生二氧化碳。

为破解该难题,2017年,东阳污水处理厂携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启动硫自养技术研发试验,最终取得成功。据介绍,硫自养技术使用自养细菌给污水高效脱氮,硫自养滤料充当细菌的“工作场所”兼“食物”,细菌代谢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在东阳污水处理厂的滤池边,记者看到两瓶形似黄豆的颗粒物质。东阳市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梁崇刚介绍,这是硫自养滤料。

“我们的污水日处理能力13.9万吨,共20道滤池,现在6道滤池应用了硫自养技术,脱氮效果显著,出水总氮浓度保持在5mg/L,达到浙江一类出水标准。”梁崇刚说,同等脱氮效果下,节约成本30%~50%,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由于工艺简单、效益好,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浙江、江苏、重庆、四川、河北、河南等地,助力处理污水2.98亿吨,累计减少氮排量1388吨、减少碳排量1.73万吨。

安徽省六安市凤凰桥水质净化厂成为这项技术的“尝鲜者”。“我们厂共5道滤池,其中2道滤池已采用硫自养脱氮技术,效果很不错。”该厂负责人俞磊说,其余3道滤池也正计划实施改造。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移鹿表示,随着我国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氮排放政策越发严格,各地积极治理及管控重点流域总氮超标等污染问题,污水处理清洁排放成为风向标。此外,“双碳”行动全面铺展开来,污水处理亟须探索低碳路径。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在助力污水高效脱氮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为减污降碳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