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贯通“廊”与“链”
□张益晓 陈浩洋
举办2024“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活动,出台《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近段时间我市动作频频,旨在进一步贯通“廊”和“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度贯通“廊”和“链”,做强浙中科创走廊是关键。
要担起“扬长补短”的时代使命,“强廊”势在必行。2022年4月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走廊的“创新之钥、核心引擎”功效初显。但对照打造成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先行地、全省科产贸融合发展示范地、浙中创新发展引领地”的目标,走廊在体制机制、要素保障、平台质效、产城融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制约了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提高转型升级质态、实现产业层次由低到高,需要我市在科技创新上强起来。此次出台的《若干意见》对高水平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意义重大,其重点聚焦科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科创平台、创新主体、研发攻关、人才队伍、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及要素保障等方面,重点突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深度贯通“廊”和“链”,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是核心。
十条重点产业链是我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战场、主阵地。这十条重点产业链既有电动工具、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也有新能源汽车、智能光伏等新兴产业,还有电子化学品、机器人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发展聚“链”成群、向“新”迈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比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强化“先进光源+X”科研创新体系,紧扣新材料、生命健康、能源环境、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等离子技术等领域方向,协同区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培育应用群体。
又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已引入30个科研团队,孵化或引进科技企业60家,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共38项,与2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24家,院企科研合作金额超9000万元。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孵化或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5家,涉及院内制剂、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部分产品已在相关医院进行试点销售。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互促共进。将“廊”和“链”深度贯通,可以汇聚起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市加快“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再创辉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