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学生考上大学,他把秘密写进书里
记者 孙媛媛 徐桢瑾
或许每个美术生都有一个当画家的梦,于民也不例外,他年少时曾师从当代中国画坛重要领军者吴山明。人生的际遇总是奇妙,今年67岁的于民回首年少时的梦想,虽未实现却不曾遗憾。他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学生中考上中国美院、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在美术领域大放异彩者比比皆是。
于民,浦江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在浦江教育界名声响亮。作为一名县城职校教师,于民总是说,要培养好学生,德育工作得走在学业教育之前。今年,于民编写的《走近德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浙江师范大学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读书分享会。不过几个月,首印本已所剩无几。这本30万字的作品,于民说他准备了10年。浦江教育界同仁则说,于民用50年教龄践行着这本书里所述的教育真谛。
对每一个学生不离不弃
17岁起,于民就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年过30,他进入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教美术直至退休。于民说:“我是20世纪70年代考上师范的,那个年代能上大学不是件易事。我教了一辈子书,就想着一定要让我的学生考上大学,这种愿望非常强烈。”
三四十年前,职校学生考上大学的不多,在于民去任教之前,该校还没有美术生考上过大学。“过去,职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学习纪律和学习态度上。”于民说,当时作为班主任,时常要处理学生打架、上网、逃课等问题。
学生连在教室里好好上课都很难做到,考上大学谈何容易?于民的做法是,借助美术专业教学,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他扛起班主任的职责,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讲起于民的“不放弃”,他的学生黄国樑总将“恩师”二字挂在嘴边。
学生时期的黄国樑很调皮,在一次较为严重的打架事件后,学校决定处分黄国樑,开除他的学籍。黄国樑的父亲很失望,将儿子送到江苏一家家具厂打工。
面对这样的情况,于民并没有放弃,他请求校长再给黄国樑一次机会,“我的学生没教好,是我的错,我会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个调皮的孩子都被开除,这个班就散了”。春节假期,于民冒着严寒骑自行车一趟趟赶往黄国樑家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孩子还小,一定要好好读书才有出息,我会一直陪他考上大学”。
在于民的努力下,黄国樑重新回到学校。“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找我谈心,让我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当时多亏了于老师的不离不弃。”如今,黄国樑在食品雕刻和美术培训上颇有建树,是国家级烹饪大师、浦江县政协委员。
于民在40多年班主任的从业生涯中,悉心培养了许多像黄国樑这样的学生。他会让最调皮的学生当班长,“把一个班最调皮的学生教好,整个班就有希望”。他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就有人考上中国美院,到了第三届,全班29个学生有27人考上大学。后来,学校美术专业扩招,学生们纷纷选他任教的班,于民一个人教80名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里,于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教速写、色彩和素描三门课。美术专业课一上就是3个小时。黄国樑说,于老师从走进教室到下课,一分钟都停不下来。
带班的日子里,于民每天晚上送学生回寝室,等他们都睡下了才回家,第二天一早又陪着学生晨跑。有一年高考刚结束,他捧着一摞资料小跑进教室,刚进门就两眼一黑栽倒在讲台上。“醒来后我第一反应是,这一觉睡得好舒服,好想再睡一会儿。后来才反应过来,我怎么就摔倒了。”说起那次晕倒,于民笑着扶了扶镜框,他患有胃病,面容消瘦,白发中夹着黑发。
于民晕倒后被送到浦江县人民医院,巧的是,下午苏醒后接到上级通知,授予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与志同道合者探索德育
2006年,在浦江县教师大会上,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的于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师生关系中,老师不要想着硬性改变学生,情感的柔性渗透才是持久且有力量的。”于民的声音并不洪亮,却掷地有声。
2014年,于民从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当时,浦江县要成立10个名师工作室,于民的班主任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教育问题。”于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处处显示责任和耐心,时时充满挑战和智慧,需要从理论上去认识它、把握它,探寻新发现。
首期开班,全县有五六十名班主任报名。老师们来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答6道题,包括谈一谈对班主任工作的看法、自认为做得较有特色的地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
于民的工作室一共带了3期学员,每期持续3年。每周二下午是工作室雷打不动的活动日,会开展学习考察、专家讲座、经典阅读、案例剖析或教育访谈,举办主题班会观摩课、班主任论坛、德育工作现场会等活动。
浦江县月泉中学教师吴建华说,报名参加于民老师的工作室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初当班主任时,我一心想严抓班级纪律,学生不听话或者同样的问题说很多遍学生没改正,我就容易情绪失控。”在工作室里,吴建华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要懂得关注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
渐渐地,吴建华和学生的关系变得融洽,他不再以班主任的姿态要求学生,而是慢下来去倾听并接纳。“于老师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我现在说的很多话都有着于老师的印记。”记录和学生互动的点滴,吴建华的德育论文获得全市一等奖。
截至2022年底,工作室学员先后获得68项荣誉,包括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金华市教坛新秀等。更重要的是,老师们都有了更明确的方向。10年来,工作室30名学员写下80多万字的教学体会。“他们跟了我3年,既没有毕业证书,又没有补贴,纯粹是想当一个更好的班主任。”于民说,将学员用心撰写的文字结集出版,是他对学员们表达的敬意。
经出版社建议,于民将文字精编至30万字,以育人故事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借鉴价值,取名《走近德育》。“四五十年来,我不断探索德育工作,到目前为止只能说是‘走近’,我感受到德育是一种生活,我们做教师的应透过生活担起应尽的责任。”于民说,希望一代代年轻教师能无限接近、认识德育,直至真正“走进”德育。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