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三块文化金字招牌 助力提升现代都市区核心竞争力
“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这是对金华深厚文化底蕴的极高评价,也饱含着对金华文化的期待。市咨询委课题组认为,进一步擦亮金华山文化、婺剧、影视文化三块具有突出代表性、影响力、辨识度的文化金字招牌,将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更丰富的内涵、更稳固的支点、更强大的动力。
一 三块金字招牌为奋进现代都市区提供动能
在新发展阶段,要审时度势、拉高标杆,以讲政治的高度、懂历史的识见、谋未来的视野,进一步认识金华山文化、婺剧、影视文化的历史地位、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从历史看,三块金字招牌是金华文化血脉传承的宝贵结晶。金华山是寄托着金华人情感的母亲山,也是文化名山,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山,尤以黄大仙文化最为知名。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婺剧,被誉为“京剧始祖”,是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相对来说,影视文化比较年轻,但横店影视城“无中生有”的发展历程,与百工之乡、精工善艺的传统有着密切关联。这三块金字招牌经由一代代雕刻打磨而成,折射出崇信尚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等精神品格,是金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
(二)从现实看,三块金字招牌是金华人创新创业的时代成果。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采取专门措施呵护扶植金字招牌,业界人士守正创新、革故鼎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出硕果。金华山梳理形成了万年上山文化、五千年道教文化、两千年儒释文化、百年红色文化的鲜明脉络,并随着30余个文旅项目的建设展现出年轻态。黄大仙文化有力促进文化繁荣、招商引资、香港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事业。婺剧抓住国有院团改革机遇,市委市政府两次出台“一团一策”,市人大通过《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在全省率先为地方戏剧立法,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成为全国戏剧界学习样本。横店影视致力建设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积极培育影视拍摄全产业链,营造影视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从“最大”走向“最强”。这三块金字招牌的锻造都曾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指导,不仅在文化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其近年来的发展也是金华人创新创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从发展看,三块金字招牌是提升现代都市区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当前,文化建设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显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文化制胜时代,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共同富裕,都必须久久为功挖掘和弘扬文化内涵。课题组考察国内部分发展较快的城市发现,其经济实践呈现出深人文底蕴与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这些城市善于深挖本地文脉,对历史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区域文化景观、文化生活、文化气质,从而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增强发展动能。可见,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金华的三块文化金字招牌,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应该不遗余力深挖细掘,不断创新打开方式,赋予经济发展浓厚的人文底色,从而塑造更强大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 三块金字招牌面临“成长的烦恼”
受时代变化冲击、城市能级限制、资源要素约束、重视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金华山文化、婺剧、影视文化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急难愁盼问题,集中体现在6个“感”上。
一是金字招牌辐射带动有限,统筹、联动、融合不够的无序感。近年来,市级层面一直强调对各方面工作的统筹指导,也对金华山文化、婺剧、影视文化的统筹发展作出倡导和努力,但还缺少全市一盘棋统筹、高位推进的务实举措,成效不够明显。
二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一山还有一山高的紧迫感。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文化建设方面频频发力,文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产品百花争艳,不断“出圈”,“网红”迭现。相比之下,金华显得有些“低调”。
三是面临时代之变,传统发展路径遇瓶颈,新发展路径尚未充分打开的焦虑感。金华历史文化历久弥新,但传统打法受到挑战。
四是支持保障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难、社会共识形成难的无助感。当前全市各地对文化建设总体上比较重视,纷纷制定令文化工作者振奋的好政策,但一些政策尚未能落实落地。
五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种种引流努力不及预期的落差感。金华的三块文化金字招牌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突围”之路还不够顺畅。
六是专业人才断档、断层、断流的无力感。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却也成为当前文化领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掣肘。
三 让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助力提升现代都市区核心竞争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铸魂赋能,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三块文化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一)顶层设计,建立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域统筹力。一是站位提升。深刻认识抓文化建设与抓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刻理解激活文化基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杠杆,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坚持全市一盘棋,优势互补、聚力发展、美美与共。二是领导提级。建立更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市领导深入抓重点文化品牌,谋划召开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党政重要报告要对文化金字招牌的创新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要求。谋划制定重要指标、重点任务、关键举措,研究出台深化重点文化品牌建设、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制定配套措施。三是机制提能。强化跨界融合、跨业发展、跨越提升的思维,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动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各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的难题,形成全市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规划引领,打造新高地,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统筹规划。聚焦“展文化韵味、留烟火气息、注现代活力”,以大统筹理念抓好整体规划,总结提炼“婺学之城”“婺韵之城”“影视之城”“仙山之城”等城市名片,实施若干统分结合的“走出去”工程。推进金华山和金华城、金华江的融合,设计儒释道旅游线,串联金华山—积道山—双尖山,形成“三山两寺一观”新格局。在市区三江六岸布局融婺剧、婺茶、婺食、婺瓷为一体的消费场景,推进婺剧一县一院团建设,打造婺剧文化小镇和影视文化小镇。二是强化指挥调度。进一步增强文化金字招牌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婺剧和黄大仙文化在全市的普及推广和对外交流,推动横店影视与以磐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永康为代表的外景拍摄地、以兰溪为代表的工业遗存资源,以104个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古村古镇,以及城市天际线、城市场馆、商贸场所等联动合作。跨市域与舟山等有合作意向的地区联动发展、做大蛋糕。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发展规划、管理体制一旦确定就要刚性执行,做到年初交办、年中督查、年末考核。婺剧立法只是一个逗号,要出台具体规划,明确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项目化、具体化、指标化推进传承发展。
(三)与时俱进,勇闯新赛道,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鼓励创新变革。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让文化品牌率先成为数字时代的文化顶流。婺剧要学习借鉴粤剧、越剧等剧种走红的经验,以标准化传承、创新性变革赢得可持续发展,打造来金游客必看的浓缩拼盘剧目,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婺剧。横店影视要着力提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产品打造、品牌推广、受众引流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出现象级“爆款”。金华山要以活动推介、项目活化、文创结合方式,逐步打响“仙的金华山,妙意自然来”。二是推动跨界融合。强化婺文化整体概念,倡导强强联手,打通各文化品牌之间的关节,将黄大仙文化、婺剧、影视等文化品牌融起来、联起来。如在横店影视城可以欣赏婺剧,横店的游客可以引流到金华山,形成互相借力、互为引流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大开放交流。实施文化出海计划和文化金名片海外推广工程,组织大型活动,形成工作声势。如传播黄大仙文化方面,可考虑与东南亚国家联合申报人类非遗,与粤港澳方面联动组织大型活动,吸引当地信众参与黄大仙故地之旅。
(四)统筹资源,聚合新能量,进一步形成配套保障力。一是加强资金支持。加大对婺剧精品剧目创作的扶持力度,为婺剧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拍摄提供经费保障。学习借鉴广州市“财政+社会筹资”做法,建立婺剧振兴基金,为培养观众和创新项目提供充裕资金。影视方面,建议市级层面给予特殊人才所得税地方贡献部分一定比例奖励,并帮助向省里争取设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要变散为聚,助力金华山搞大活动、做大项目。二是加强要素保障。婺剧方面,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中心集镇打造更多演出平台和演出阵地,帮助浙婺扩建婺剧博物馆。影视方面,支持创建横店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加快破解服务政策、体制机制、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向省里争取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推动横店实现影视剧审查快报快审。金华山文化方面,要清晰黄大仙祖宫产权,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宗教的边界。三是加强智力支撑。聘任文化建设领域专家顾问,链接一线文化团队,借智借力涵养本地文化,推动文化品牌出城出圈。
(五)贴紧群众,打好“乡亲”牌,进一步强化本土融合力。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制定激励政策,让文化品牌成为市井生活的组成部分。发挥婺剧立法的实际效应,激励婺剧院团持续开展文化惠民,通过资金奖补等方式调动民间力量,让婺剧表演广泛进入公共场所。支持黄大仙祖宫办好老子学院,扩大教学规模,加强义工建设,让黄大仙文化更加适应当代人需求。二是注重宣传推广。立足三块金字招牌良好的国际化基础,做好对外传播文章,全面展示“全球黄大仙文化祖源地”“婺剧是京剧始祖”“中国好莱坞”等标识。城市和景区建设中,更多地融入上述文化元素。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引导网络作家创作,写美文、排好戏、拍好剧。三是注重活动牵引。持续办好金华山黄大仙文化节,撬动全球黄大仙信众力量。进一步办好横店影视节,不断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
(六)人才为先,创设新机制,进一步夯实持续发展力。一是完善培养机制。瞄准名家辈出、群星荟萃的目标,建议市级层面出台针对影视业、婺剧和宗教等领域高级别人才的专项引才政策,打造“戏曲编导之家”“制片人之家”,留住更多高端人才,培育更多本土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飞地,破解文化领域引才困局。鼓励青年文化文艺人才进入网络直播等数字化就业赛道。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后续人才培养,影视方面支持办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积极申请创办横店电影学院;婺剧方面,推进金华艺校扩大婺剧人才培养规模,切实提升办学能力,破解跨区域招生学籍瓶颈。三是做好人才服务。统筹各相关部门,帮助解决文化领域人才经济待遇、编制、职称及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此稿为市咨询委2024年重点课题删节版,作者分别为市咨询委副秘书长、社会发展组组长、高级编辑,市咨询委特约研究员、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