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从有到旺 从旺到优
磐安共富市集点亮山城居民幸福生活
本报消息(记者 毛伟军)“今年国庆假期,我们这条诚信街上的共富市集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近日,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张环土特产商户厉伟尧一边忙着给上海、江苏等地的客人打包“土货”快递,一边聊起此前国庆假期期间的收入。
“尖山镇每隔5天有市集,我们乌石村则天天有。”除了诚信街上的共富市集外,在乌石村农贸市场门口,自发集聚成一个土特产马路市场,每天清晨5点和下午3点,村里老人都会摆出自家产的蔬菜瓜果等,同时吸引周边如横路、胡宅等地的村民前来摆摊,摊位多达上百个。
“我在乌石村住了快10天,明天准备回上海。这里的高山茭白特别好吃,我要多买些送亲朋好友。”来自上海市杨浦区的张大妈购买了20多斤茭白,“这些茭白都是当地村民自己种的,刚从田里采摘来,又鲜又嫩。”
“乌石村的农家乐管吃管住,平均每人每天只收100元,可带动的买卖要大得多。”尖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相军说,“游客喜欢这里的腊肉、咸菜以及村民种的蔬菜。”这一点,从乌石驿站(乌石农村物流服务点)的包裹投递量得以印证:1—10月,该村共寄出包裹4300件左右,基本是当地的农特产品。
今年乌石村游客量预计达到80万人次,如此大的流量,无疑带动了乌石村“土货”的销售量。村民厉新龙原先是低保户,自从在村里开了家腊肉铺后,日子一天天变好。2015年,他造了一幢3间五层楼的新房,还有了一笔额度不小的存款。
“我们村的老人也有钱,自己种的土特产在家门口就能卖掉。”厉伟尧说起乌石村市集从无到有、从有到旺,全靠乌石村坚持老村“活化”这一文旅发展路径,留得住游客是村民的共富法宝。
磐安县是个小山城,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备受长三角区域游客青睐。尤其是今年,磐安人拥抱高铁时代,一些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拓展各具特色的市集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旺、从旺到优,在尖山镇、双峰乡、新渥街道和安文街道等地,打造非遗、美食等不同主题的共富市集,人气火爆“出圈”,点亮山城居民的幸福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双峰皿溪河畔,人流如潮。今年7月13日,“冷啖杯”夜市在双峰乡横空出世。这个无中生有的夜市,带动乡村文旅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在街上经营多年小炒生意的羊海洲乐滋滋地说:“自从有了‘冷啖杯’夜市后,小店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尤其是节假日,小店人气热度持续不减。”据悉,今年重阳节当天,该乡吸引游客1.2万人次,个别摊位日盈利2000多元。
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000余人的双峰乡,缘何人山人海、火爆“出圈”?双峰乡创新推出文艺赋美、戏水抓鱼、篮球比赛、露天观影、美食挑战等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游客体验感强、人流聚集性好的特色活动,“六大主题周”轮流唱戏,吸引游客8万余人。为了让“冷啖杯”夜市持续出彩,该乡通过“羊家有喜”和“非遗炼火”展演的常态化,聚焦节假日和周末引流,并引导商户推出羊汤等适宜秋冬季节的特色美食,让双峰乡一年到头有人来,摊主一年到头有钱赚。
“在摊位了”“已出摊”……每天晚上,村民张晓芳都不忘在朋友圈晒自家美食。“我们上亨堂村周边工业企业多,外来人口相对集聚,夜宵生意很不错。”张晓芳说,她2019年开始做烧烤,已集聚了一批老顾客,生意一直不错。新渥街道因势利导,先后发动10余户农户发展夜市经济,形成夜宵摊聚集圈,既满足企业职工生活需求,又让部分居民实现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今年7月以来,安文街道上演“浙江之心气排球开心擂台赛·磐安‘村VA’赛事”,既是一场文体盛宴,更擦亮共富市集的底色。在宝龙气排球场周边,每场比赛都开辟磐安“村VA”共富市集区域,15个摊位免费提供给比赛乡镇和商户,销售文创产品和农特产品,吸引众多商家参与,营业额达110余万元,带动番薯、茭白、茄子等农产品大量销售,磐安县中医院的养生酸梅汤、玉山镇高山蔬菜、尚湖镇土蜂蜜都成了“香饽饽”,这里的共富市集已成为具有磐安特色的农特产品销售推介平台和服务展示窗口。“‘村VA’把体育赛事拓展成‘体育+非遗+市集+美食’的复合模式,这是共富市集的优化版、升级版。”安文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志超说。
磐安共富市集除了土货、土味外,还植入非遗文化元素。依托“磐安炼火”、迎大旗、乌龟奉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富市集举办期间表演,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将购物与文化有机融合。同时,依托磐安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研发推广特色药膳菜系,用健康美食满足游客味蕾,让共富市集成为激活乡镇经济的“新引擎”,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