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井为傲有铭记 永城故事代代传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傅军杰/插图
是什么让村民自发地聚在一起交口称赞?是什么让一位中年人对着村志细细解读?又是什么让87岁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
在永康,记者找到了答案。这次赴永康的古井探访之行,与其说是寻访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井,不如说是采集一段段关于古井的温暖回忆。动人的、逗趣的、神奇的,装了满满一本子,与读者共享。
醴泉井: “国保”井基大如房
在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有一口稀有的“国保”古井,名为醴泉井。
车子从高速公路前仓出口下,进入热闹的集镇,顺着镇上的主干道一直往前,就进入后吴村。“别看我们村现在交通便利,其实后吴在地形上位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后吴村党支部书记王勇告诉记者。在抗战时期,敌人来到前仓镇,发现四周都是山林,根本看不到人家,于是就撤退了,隐蔽在山坳里的后吴村躲过一劫。
后吴村地理位置不错,前有屏山叠翠,后有南溪环绕。走在村中,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大大小小的池塘水色清亮,几尾红鲤鱼畅游其中,一步一景,令人陶醉。王勇说,村里的美景常吸引各地美术生前来采风。采访当天,村中正在举办杭州市第七中学学生写生画展。
在一处三岔路口,记者见到了醴泉井。这口井造型别致,井圈内部为圆形,井口直径约0.8米,外部是八边形,其中三面分别刻着“醴泉井”三个字。井圈以青石打造,井周围的地面以鹅卵石铺就,古色古香。
“别看井口不大,下面的井基有好几个房间那么大呢,里面蓄满了水。”后吴村吴氏宗祠管理员吴富银用脚踩了踩地面说,“这下面都是井水。”据说清代道光辛丑年(1841),永康县丞吴廷康慕名来村里,看到这口井感到很惊奇。他把小石子投入井中,只听声音清脆铿锵,还有回声余韵,便说这口井的名字应该叫“洪钟”。
醴泉井为何会挖得这么大?村里人也不得而知,村民们习惯把这口井叫作“大井”。吴富银说,后吴村建村于1217年,有村就有井,后吴村人世世代代靠着这口井取水生活,如今村里有3000多人。“从前我们到田里干活,先从这里打了水带上,里面放点糖精就直接喝,味道特别好。”
村民说,这水源自村边大面山上的山泉水。据说大面山上有个洞,名叫金龙洞,冬天会有热气从洞里冒出来。正如醴泉井的井水冬暖夏凉,冬天井口会冒热气一样。村民们觉得,这井水就是从金龙洞里引过来的。
村里73岁的老人吴柳全自出生起就住在醴泉井边的一幢老房子里。他说,以前井周围是水泥地,每到夏天,一家老小就睡在井边,没有蚊子还格外凉快。村里还保留着一块石碑,记载着醴泉井的重修史。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仅能从中辨认,光绪八年曾重修过,1963年又修过一次。
1963年那次重修,吴柳全印象深刻。“小时候,我看着人们修的井。”吴柳全说,原本醴泉井的井基非常大,后来考虑到周边要建房子,需要挖地基,就把井基修小了一些,现在里面的半径约有3米。此外,原先的井圈比较小,1963年重修以后形成现在的模样。如今,醴泉井用得少了,村里便将三块预制板盖在井口,以防小孩子掉落井中。
吴柳全不承想,这口从小用到大的井如今成了“国保”,他住的老房子也成了“国保”。这座老宅名叫南峰拱秀宅,建于民国,上下两层共有九间房。后吴村媳妇吕美景在永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她介绍,后吴村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1处单体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在这21处单体建筑中,大部分都是民居和宗祠,醴泉井是唯一一处以井的形式存在的文物。光阴荏苒,醴泉井被写进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更留在老百姓的烟火生活中。
永泉井:其味甘甜有铭鉴
距后吴村不远的石柱镇俞溪头村,有一口永泉井,被载入明清时期的《金华府志》:“永泉井在永泉里,里人仰汲者多。”汲,指的就是从井里打水。到这口井里打水的人究竟有多少?明朝有个叫李晔的诗人,专门写了《永泉井铭》,全文112字被收录《金华府志》中。
和后吴村一样,俞溪头村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一条小溪穿村而过,一条大溪绕村而行。村里水系发达,不乏水塘、古井、溪流,但村里人最钟爱的还是永泉井。“全村只有永泉井在山脚下,水质很好,其他井都在田畈里。”村民俞永广说,本村人大部分都是喝永泉井里的水长大的。
临近永泉井的这座山名叫翠屏山,山如其名,站在永泉井边仰望山头,满目苍翠,农房与古井似乎被掩映在这一道翠绿的屏风中。
再看这古井,位于一座古宅侧面的砖墙边,井圈呈六边形,对角约1.1米。朝外的三面分别写着“永泉井”三个字,并描上了金黄色。井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正是《永泉井铭》。俞永广说,石碑是2016年立的,井圈也是同一年加高再建的,“井深有5米多,过去并没有井圈,井口只高出地面少许”。
这听上去有些危险,但并不妨碍村民喜爱来此打水。村志上这样描述永泉井的井水,“清泉晶莹如玉,泉自地下石罅出,有四五隙,泉涌如注,长年清冽,冬暖夏凉”。据说村里有一年久旱,井水虽有减少但并未枯竭,不影响村民生活用水,“永泉”之名便由此而来。
《金华府志》中所说的“永泉里”,是俞溪头村在元代时的称呼。可见,永泉井至少在元代就有了。这口井真正出名则是因为明代诗人李晔,他号草阁,著有《草阁诗集》。传说他在永康麻车口村办书院,俞溪头村有不少人跟着他学习。学生们邀请李草阁来村里游玩,他在喝到永泉井井水煮泡的茶水后,觉得芳香扑鼻、回味甘甜,特意询问井水的出处,并写下《永泉井铭》。
“我们村读书人多,明清时期出了五六个进士,有4人参与过县志修订。”俞永广说,清道光丁酉年的《永康县志》里记录了“李草阁有铭”,井的名气更大了。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村里人都有酿酒的习惯,永泉井的井水就是村民酿酒的专用水。村民泡茶也喜欢用永泉井的井水,村志里记载,“烹茶若不以此泉,则雨前龙井,其味亦则索然”。
到了年底,家家户户用水量大,来永泉井挑水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大年三十那天,整个下午都有人来挑水,井边热闹极了。”儿时,俞永广就住在永泉井边上的老宅里,“正月初一凌晨两三点就有人来打水,一直持续到早晨,我睡在屋里都能听到外面的声响”。
由于来永泉井挑水的人多,且以前没有井圈,儿时俞永广还有一次掉入井里的经历。“六七岁时,我站在井口边,一不小心被来打水的村民挤得掉进了井里。那时候井水还挺深,我妈放了个水桶下来让我抓住,把我拉了上来。”
三眼井:隐于市中藏功名
相比前两口古井,位于永康城区的三眼井就没那么好找了。三眼井是永康市级文保单位,根据登记的文保单位地址显示,这口井位于西城街道紫微社区世纪华城小区内。
小区大门挺气派,入口有6根高耸的罗马柱,小区里是一幢幢高层建筑。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小区里寻一口古井,似乎有些不搭边。经小区保安引导,记者在进门左拐后的第一幢高层边上看到了一处围成四边形的石栏杆,俯身往里瞧,下方一米多深处,六七块瓷砖覆盖在底部,周围一圈长着杂草。
“瓷砖下面盖着的就是三眼井。”保安说,这一带原是桃花村,拆迁后建成世纪华城小区。记者环顾四周,井的一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眼井”三个字,落款是永康市人民政府和永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三眼井源于哪个朝代?与周边百姓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在小区转悠了半个小时,碰到买菜回家的中年人,遇见抱着孩子的老人,还有出门取快递的妇女,没有人能对三眼井说出个所以然来,有的住户甚至不知道小区里有一口古井。
好在历史不会被遗忘,记者找到《永康旧城风物》的作者项瑞英,他是永康二中退休教师。“我见过三眼井,小时候还在井边打过水呢。”今年87岁的项瑞英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很快便打开了话匣子,“我小时候顽皮,一有空就到处钻,大街小巷、祠堂庙宇、名园大宅、犄角旮旯,跑得多,见得也多。那时候的永康县城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要小得多,三眼井所在的位置是居民聚居地。”
在项瑞英的记忆里,三眼井的井圈盖上有三个孔,可供三人同时打水。孔与孔之间由青石板铺就,有人就直接蹲在上面打水洗衣服。从前,三眼井周围还有三面一人高的土墙,东面空着,上面盖有瓦片。
据明正德年间的《永康县志》记载:“三眼井,清节坊外近华溪,冬夏不竭。”可见,三眼井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就现在的地理位置看,世纪华城小区东面确实是源自五指岩的华溪,溪上横跨着一座桥,名叫三眼井桥。
“以前,三眼井的西边还有一条三眼井巷呢。”项瑞英说,三眼井水质好、水量大,在当时很出名,桥和巷都以井命名。过去,华溪边有一个码头,来往的商客多,周边住户也多,人们大多在三眼井取水。民国时期,附近还开有一家华记碾米厂,碾米所需的水也是从三眼井里来的。
儿时,项瑞英住在永康县城的松石山上,门前有口白龙井。“据说白龙井的水和三眼井是相通的。妈妈对我说,丢一片菜叶到白龙井里,再赶紧跑到三眼井旁边的华溪,能看到菜叶浮在溪水上。我很相信妈妈的话,丢下菜叶就拼命跑,跑到华溪边等啊等,没等到菜叶,又跑回家告诉妈妈,生怕她骗我。妈妈说,跑得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行,要刚刚好才能看到。结果我试了一个上午也没看到,哈哈哈……”说起儿时的趣事,项瑞英笑得前仰后合。
20多年前,项瑞英去找过白龙井,没有找到,三眼井也不再是儿时的模样。但关于古井的故事一直在他的记忆深处,生动而美好。他将这些回忆写进《永康旧城风物》,留下乡愁,留下回望时的笑容。
记者手记
时至今日,一些古井几乎失去了实用性,那么关于古井的历史和故事,人们还能记得多少?这趟永康探访古井之行让我觉得诧异:古井不再被用到,但人们谈起关于它的故事,依旧津津乐道,甚至带着些许骄傲。
在前仓镇后吴村,讲起醴泉井,不少村民便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述说着自己对古井的了解。水甜、井大、井水源自山上的洞,不管是亲身经历的还是口口相传的,说得有模有样,生怕漏掉“重要信息”。不仅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就连村里的年轻媳妇也对古井了解一二,言语里满是自豪。
在石柱镇俞溪头村,得知记者来探访古井,村民俞永广特意拿出村志,翻到古井那一页,根据文字记载讲述古井的历史故事。从《永泉井铭》讲到民风民俗,村志中关于永泉井的记载有满满一页,俞永广的讲述还有更多。
87岁的项瑞英讲起三眼井的模样更让人动容。结合他自己儿时的童趣故事,三眼井仿佛“复活”了,井边的嬉闹声、碾米厂的轰隆声、码头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质朴的年代……
一口古井,能为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清澈甘甜的井水,当它失去实用性,关于它的故事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古井,成为一种标志,一个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热热闹闹烟火气的标志。
新闻链接
《永泉井铭》全文:爰籍于经,井义是作。上巽下坎,收而弗幕。惟兹永泉,渊泫澄渟。不射于鲋,不羸其瓶。其永伊何?源泉混混。人知其流,孰探其本?动而不括,君子以之。泥污不食,去道远而。如镜之平,如玉之莹。返观其心,其心若静。邑改而随,井存不移。既饮而寿,其乐无涯。我作斯铭,岂其不宜?子子孙孙,永远无毁。
读者互动留言精选
老家的那口井已成了另一种乡愁。那是小时候夏天冲凉的佳地,也是家庭主妇洗衣洗被的地方,更是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相约谈恋爱的好去处。后来,随着自来水的普及,这口井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井口加了一个盖,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人们的身边。
——章文忠 兰溪市游埠镇
在浦江县郑宅镇有一口孝感泉,蕴含着一个关于孝心的感人传说。故事主人公是郑义门创始人郑绮,其母亲重病瘫痪后,他悉心照料。那年恰逢天气干旱,家中缺水,郑绮四处挖掘泉眼,孝心感动了老天,一个响雷炸开沙石,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郑玉峰 浦江县
文字整理:唐旭昱